农历闰年有多少天 农历闰年有多少天怎么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农历闰年有多少天 农历闰年有多少天怎么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农历闰年有多少天 农历闰年有多少天怎么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农历的闰年闰月是怎么算法,有什么规律
一、闰年有盯带戚“公历”和“农历”之分 闰年在公历和农历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讨论的闰年,其实是公历闰年. 公历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 农历有闰月的年份叫闰年. 公历闰年与农历闰年两者并不重合,如1995年、2001年农历是闰年,公历并不是闰年;而2000年,公历是闰年,农历并不是闰年.这里有一个1982年—2042年的对照.
三、农历闰月的推算 农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月年,但现在习惯上也称为闰年(因此易于和公历闰年混淆).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的规律是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闰月具体加到哪个月,依照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通常将只有一个节气的月份(一般是小月)设置为闰月以进行弥补.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农历闰月涉及到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闰几月则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行谈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为什么闰年有366天?农历闰年是怎么算的?
《书经·尧典》记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定四时成岁。”可见在唐虞时代,已测出一年为366日,定为12个月,设置闰月调整历年。
我宏和顷国自殷商时代就有干支纪日,东周时已使用十二地支纪时,西汉时已有干支纪月,东汉开始采用干支纪年,历代史书都使用干支制度。
农历以朔望定月,一个朔望月的实际长度在29.3日至29.7日左右变动,其平均值为29.日。以平均值推算的称“平朔”,以实际长度推算的称“定朔”。在唐武德二年(619)之前,采用平朔,公元619年6月,开始采用定朔,到了贞观十九年(645)又改用平朔,直到宋麟德二年(665)再采用定朔。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正式规定一回归年由二十四节气组成,以无中气(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等十二个节气称为中气)之月为闰月。在这之前闰月安排在年终的最后一月。一回归年的实际日数为365.日。
一.古六历
这是春秋战国和秦朝制定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其特点是以365+1/4日(分母中有4,故又称为四分历)为一回归年,29+499/940日(29.日)为一朔望月,19年7闰。六历的不同主要是“历元”(年的起算点)、施行地区和所用的岁首。使用时期主要为战国时期,唯颛顼历一直用到汉武帝改历止(前104)。刊载文献:《汉书·律历志》、《开元占经》。
黄帝、周、鲁三历建子,以仲冬之月(子月),即包含冬至的月份为岁首正月,称为“周正”。
殷历建丑,以季冬之月(丑月)为岁首正月,称为“殷正”。
夏历建寅,以孟春之月(寅月)为岁首正月,称为“夏正”。
颛顼历建亥,以孟冬之月(亥月)为岁首正月,称为“秦正”。
古六历的闰月均置于岁未,以立春为一年节气的起算点。
春秋时期,晋用夏正,鲁早年用殷正,前651年改棚大用鲁历周正,新莽时期用殷正,唐武则天及肃宗用周正。自汉武帝以来的其它时期都采用夏正。
二.汉(太初历、四分历、乾象历)
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人创制的《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亦是历法史上第一次大改革。它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推算出135个月有23个交食的周期。而西方直到前45年才制定出儒略历,一回归年为365.25日,而且在前8年之前,误设3年一闰,实际为365.33日为一年。前8年改为4年1闰,一回归年为365.25日。直到1582年才改用格列历,取365.2422日为一年。
1.太初历
以365+385/1539日(365.日)为一回归年,29+43/81日(29.日)为一朔望月(分母中有81,故又称为八十一分历),19年7闰,行用年前104-85。历元(年的起算点):太初元年(前104)前十一月初一日甲子日夜半,这时刻正好是合朔和冬至。刊载文献:《汉书·律历志》。
2.四分历
东汉元和二年(85)改用四分历(为区别古六历,又称为“后汉四分历”)。由李梵、编?在85年制定。改正了冬至点,按实际观测定下二十八星宿的赤道度数和黄道度数。行用年:85-263。三国时,蜀国使用四分历,魏国早期使用四分历,后改用景初历,吴国使用乾象历。刊载文献:《后汉书·律历志》。
四分历以29+499/940日(29.日)为一朔望月,以365+7/32日(365.21875)为一回归年。
3.乾象历
东汉刘洪以179-184间(206?)制定,以365+145/589日(365.日)为一回归年,以29+773/1457日(29.日)为一朔望月,还记载了月球运动的知识。行用年223-280,三国时吴国使用。刊载文献:《晋书·律历志》。
历元(年的起算点):上元己丑。至建安十一年丙戌(206),岁积7378年。
三.魏(黄初历、太和历、景初历)
入晋景初历改名为泰始历,入宋改名为永初历。
1.黄初历
由韩翊(魏)由220年制定,未使用。刊载文献:《晋书·律历志》(未介绍算法)。
2.太和历
由高堂隆(魏)由227年蔽陆制定,未使用。刊载文献:不详。
3.景初历
魏国杨伟于237年制定,以29+2419/4559日(29.日)为一朔望月,以365+402/1843日(365.日)为一回归年。行用年:237-451。刊载文献:《晋书·律历志》、《宋书·律志》。
历元:上元壬辰。至景初元年丁巳(237),岁积4046年。
入晋,十六国部分国家使用景初历。入南北朝,南朝使用景初历。
农历的闰年怎么计算?
农历的闰年即含有闰月的那个年份。
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而一个朔望月长度为29.5306日,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就长度为29.5306×12=354.3546日,有十天左右的差距,如果不弥补的话,那么若干年之后,春节就有可能跑到夏天去了。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现首虚枯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序数为奇数的(如立春)成为节气,偶数的(如雨水)称为中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廿四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秋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多加一个月以作为闰月。以2023年为例,农历七月正好是个誉脊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闰七月来作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者洞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自然那个月所在的年份就是闰年喽……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农历闰年有多少天 农历闰年有多少天怎么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农历闰年有多少天 农历闰年有多少天怎么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