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十二生肖>十二星座>运程

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死亡 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视频

时间:2023-10-16 11:48:46 浏览量: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死亡 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视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死亡 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视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死亡 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视频

历史上发生过几次核电事故 分别是什么事故 什么事件发生的

一、切尔诺贝尔核电事故

曾经世界上最安全的核电站,在1986年4月26日发生泄漏,切尔诺贝尔4号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当中,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核电产生的放射物告袭,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的一百倍。8吨多的辐射物质泄漏,尘埃随风漂浮,给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污染。

很多良田受到了污染,因为核电站泄漏带来的后遗症,致使乌克兰250万人身患各种疾病。其中有47.3万名的儿童。这场灾难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至少是100年,辐射物质将持续10万年。核电站的泄漏给千前苏联带来的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二、三英里岛核事故

这是美国最为严重的核事故,1979年3月28日凌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袜察兄哈里斯堡东南的三英里核电站的2号反应堆,发生没漏一次放射物质泄漏事件,导致周围80公里受到核污染。事故原因,起因一台水泵跳闸导致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给水中断。

三、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2023年4月3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建筑壳出现裂缝,是造成大量放射物质泄漏的主要原因。当时的事故处理人员,用水泥将这条20厘米的裂缝封死后,放射污染物质,还是泄漏而出。原因是水泥被源源不断的污水给冲走了。裂缝当中排出的污水,是安全标准的四倍,开始的时候核电的工作人员还希望用类似的胶水的物质,把裂缝的地方粘起来。可是封存失败,致使7吨放射废水泄漏,有两名员工受到核电污水的喷淋。

事故发生后,东电表示会对此次核泄漏事件全部负责。其实早在1978年福岛核电就发生一样的安全事故,但是到2023年才公之于众。事故发生后,处于核电周围的20公里人员全部撤离,很多放射物质流入太平洋,导致某些鱼类变异,身上留有放射物质。

扩展资料:

核辐射对人的影响: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人暴露在核辐射的环境下,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然后出现腹泻头疼等发烧的症状。也有可能出现无症状期,但是过几周后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在辐射量越大的情况下,这些症状可能出现的更早,一半健康的成年人是无法承受4戈雷的辐射剂量。人在放射治疗时使用的辐射量大概是1-7戈雷。但是高度可控制的,而且是作用在一块很小的区域当中。

辐射最危险的是致癌,射线导致细胞不会变成新的细胞,只会源源不断的产生癌细胞。有些辐射也并不是产生癌变,但是会更改基因,导致遗传下一代,造成新生婴儿的急性或者得严重的先天性疾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切尔诺贝利事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英里岛核事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岛核事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辐射

请问~~~苏联所有出过事的潜艇

二战后,苏联海军重点发展潜艇建设,为其国家战略利益服务,各种常规潜艇和核潜艇定期出航世界大洋,期间多次发生事故,许多事故原因和抢救内幕至今不为人所知。

1956年,波罗的海舰队瓦瓦金海军少校指挥的M级“共青团员”号柴油潜艇,在波罗的

海塔林停泊场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动力舱着火,从水面状态下沉没,事故持续了5个小时,仅有7人生还,死亡艇员安葬在帕尔吉斯吉市;

1957年8月22日,黑海舰队别洛泽罗夫少校指挥的一艘柴油潜艇,在黑海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海水通过未关闭的阀门进入柴油机舱,引发火灾,潜艇沉没,事故持续了2小禅老时30分钟,没有艇员死亡;

1961年1月27日,北方舰队希塔尔奇克少校指挥的S-80号导弹柴油潜艇,在巴伦支海雷巴奇半岛以北水域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海水进入,潜艇沉没,68人死亡,分别安葬在鹿湾和北方舰队主基地;

1961年7月4日,北方舰队扎捷耶夫中校指挥的K-19号导弹核潜艇(绰号“广岛”),在大西洋北部水域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核动力装置第一涵道爆炸,事故持续了7个小时,8人死亡,分别安葬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1962年1月11日,北方舰队别格巴中校指挥的B-37号鱼雷柴油潜艇,在波利亚内市潜艇停泊基地,在出海前的武器和技术设备空转检查时,发射井内的鱼雷爆炸,122人死亡,全部安葬在波利亚内市;

1967年6月16日,北方舰队博奇卡列夫少校指挥的一艘柴油潜艇,在地中海东部水域执行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在北纬36度20分东经10度57分地区发生事故,中央指挥台着火,无艇员死亡;

1967年9月8日,北方舰队格利科夫中校指挥的K-3号鱼雷核潜艇,在挪威海距离北方舰队潜艇基地1700海里处,执行为期56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发生事故,第1、第2隔舱着火,事故持续了1小时32分钟,39人死亡,全部埋葬在西利察镇;

1968年3月8日,太平洋舰队科布扎里上校指挥的K-129号导弹柴油潜艇,在夏威夷群岛西北350海里处执行为期15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在北纬40度6分东经179度57分的太平洋水域,发生事故,初步判断是在潜航状态中与美国潜艇相撞,97人死腔中亡;

1970年4月8日,北方舰队别索诺夫中校指挥的K-8号鱼雷核潜艇,在比斯开湾西班牙沿岸西北300海里处,执行为期52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时,发生事故,第3、第7隔舱着火,从水面状态下沉没,事故持续了3小时15分钟,52人死亡,埋葬在格列米哈镇;

1972年2月24日,北方舰队库利巴巴上校指挥的K-19号导弹核潜艇(绰号“广岛”),在纽芬兰岛东北600海里处执行战斗值勤任务时发生事故,涡轮发动机舱着火,事故持续了11小时30分钟,28人死亡,安葬在波利亚内市;

1981年10月24日,太平洋舰队马兰格少校指挥的S-178号鱼雷柴油潜艇,执行战斗训练任务返航,在进入符拉迪沃斯托克湾时,被“冷藏船-13”轮船撞毁,引发火灾,海水进入,最后沉没,事故持续了19小时45分钟,32人死亡,全部安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

1983年6月23日,太平洋舰队苏沃罗夫上校指挥的K-429号导弹核潜艇,在距离堪察加海岸4.5海里的水域执行战斗训练任务期间,发生事故,海水经未关闭的通风井进入,潜艇伍袭山沉没,17人死亡;

1984年6月18日,北方舰队谢利瓦诺夫上校指挥的一艘导弹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执行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发生事故,隔舱着火,14人死亡,安葬在维佳耶沃村;

1986年10月6日,北方舰队布里塔诺夫上校指挥的K-219号导弹核潜艇,在百慕大群岛东北480海里处执行为期30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发生事故,导弹燃料成分发生化合反应,事故持续了77小时33分钟,4人死亡,葬身海中;

1989年4月7日,北方舰队瓦宁上校指挥的“共青团员”号鱼雷核潜艇,在挪威海梅德韦日岛西南180公里处执行为期37天的战斗值勤任务期间,发生事故,隔舱着火,潜艇沉没,事故持续了5小时38分钟,42人死亡,安葬在各自家乡;

1989年6月29日,北方舰队卡萨特金上校指挥的K-129号导弹核潜艇,在巴伦支海距离北方舰队基地300海里处执行战斗值勤任务期间,主动力装置发生事故,无人死亡。

每次事故期间,都在潜艇和人员抢救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生死悬于一线,现在简要讲述苏联潜艇事故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M级“共青团员”号柴油潜艇事故

1956年,苏联海军开始为柴油潜艇寻找新型发动机,波罗的海舰队M级“共青团员”号潜艇装配一种能保障长时间潜航的新型动力装置进行试验。这种新型厌氧装置在结构上还不太完善,有随时爆炸的潜在危险,这种潜艇因而也被戏称为“打火机”。柴油机水下工作时使用液体氢作为燃料,潜艇上专门为其建造有储存舱,所有液体氢全部装在专用储存罐中。

M级“共青团员”号潜艇在瓦瓦金少校指挥下,出海试验新型能源装置。不料,动力舱突然着火,潜艇随即迅速浮出水面。由于动力舱内储存有大量液体氢,随时可能爆炸,艇长命令全体人员迅速疏散到甲板上。起火5个小时后,潜艇失去纵向稳定性,开始以较大的后吃水差倾斜,沉入水中。此时海上起了暴风雨,天气非常恶劣,艇员们在肆虐的海浪中等待救援,最后只有7人获救。

事后分析表明,潜艇沉没的真正原因是火灾导致舱室密封性能受到破坏,大量海水涌入潜艇。动力舱并没有发生爆炸。有人指责乘员们在处理这起事故时有点消极,有人认为建造类似厌氧动力装置有些超前,艇员们对如此复杂的装备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

水下俘虏

1957年8月22日,苏联海军黑海舰队一艘潜艇出海,进入战斗训练水域,得到许可后潜入水中。可是,原定时间(17点)已经过去,潜艇尚未浮出水面通联。黑海舰队响起了战斗警报。

原来,艇长别洛泽罗夫少校在得到柴油机进气阀门已被关闭的报告后,下令潜艇“迅速下潜”,结果,这一非常普通的命令导致了一起艇毁人亡事故的发生。结构上并不完善的竖井关闭信号设备欺骗了艇长,海水开始通过并未完全关闭的阀门进入第6柴油机舱,潜艇迅速下沉,几分钟后,艇尾以60度倾斜角深深扎进海底沙泥中。

已淹没第6隔舱半壁空间的海水冲毁了隔板,开始涌入第7尾舱,并导致配电盘短路,引发火灾。为迅速灭火,第7隔舱被切断电力供应,此时第6隔舱2/3已被淹没,海水继续涌入潜艇。2个小时后,乘员们终于阻止了海水继续涌入。尾舱中的乘员全部转移到了艏舱。

潜艇中心指挥台分析了局势,此时尾舱已进水40吨,吃水差为60度,无法排水,下潜深度已接近极限,呼吸设备只能维持70小时,食物可维持两天,无法确认事故救援浮标是否浮出了水面。艇长果断决定,采取措施,减小吃水差,排水。所有人员,包括军官,排成队,手递手地用桶、罐盛水,把尾舱内的水向艏舱转移。这是一项较重的体力活儿,造成吸氧量增加,一些人因呼吸困难昏了过去,其他人则继续努力,在转移了12吨海水后,潜艇高度上升了35-40米。潜水员们带上所有能带的物品,来到艏舱,但吃水差并没有减小,原来,艇尾被海底牢牢吸住了。

黑海舰队潜艇总队司令斯米尔诺夫上校首先乘潜艇到达事故水域,与沉没潜艇艇长取得了联系,后者简短地汇报了事故情况。此时,事故救援浮标终于浮出水面,救援人员借此与潜艇取得了电话联系。

救援方案是在潜艇艏部系上缆绳,用牵引船拖曳,使其挣脱海底,充入高压气,吹洗主压载箱,潜艇随后可能会自动浮出水面,具体操作由深水救援队员实施。随后,在事故潜艇上固定了供给软管和抽气罩。通过鱼雷发射管,使用特种箱舱,向潜艇内人员送去了暖和的衣服、葡萄酒、巧克力、罐头。与此同时,潜艇内全体艇员也在为生存而努力,全面检查隔舱密封性能,把弹药和燃料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但是,天公不作美,暴风雨破坏了整个救援计划。被绷断的卡普纶缆绳击断了一名深水救援队员的腿,其他几人得了增压病。事故救生圈缆绳也被挣断,救援人员失去了与潜艇的双向联系。此时,黑海舰队大型战舰出海,围成一圈,用船体抵挡“别什陶”号潜艇救援船周围的海浪,保障救援工作继续进行。

从8月25夜到26日,牵引船缓慢收索,使劲拖曳,在牵引缆绳拉力作用下,潜艇吃水差开始缩小。艇长开始报告:“抽水机开始抽水”、“第6、第7隔舱内的水几乎全被抽出”、“全体人员已各就各位,准备浮出水面”、“主压载箱吹洗完毕”。8月26日凌晨2点30分,潜艇终于再次浮出水面,全体乘员得救了。

B-37号柴油潜艇:被人遗忘的爆炸

1962年1月11日,北方舰队B-37号柴油潜艇在艇长别格巴中校、大副西莫尼扬少校指挥下,准备出海,执行长时间战斗航行任务。海军旗与往常一样升起,乘员们开始执行武器和技术设备空转检查任务,艇长下达命令:武器和技术设备开始进入给电状态。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命令,但是,8点22分,艇上突然发生爆炸。

爆炸原因至今未明,事故调查委员会曾经得出一些结论,但在其后的40多年内,很少有人再谈论这一悲剧,媒体也从未进行公开报道。事故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认为在向潜艇装配弹药基数时,一枚机械装置受损的鱼雷在第一隔舱焊接作业时着火,几分钟后引起鱼雷爆炸,导致潜艇第三隔舱隔板被完全炸毁,潜艇瞬间沉没。在旁边停靠的S-350号潜艇坚固船体也受到损害,第1、第2隔舱被海水淹没,后来被拖到浅水处排水。爆炸威力如此巨大,当时在码头上、潜艇内、鱼雷技术基地的所有人员,共122人,全部死亡,他们的遗体被埋在了波利亚内市公墓。

前苏联及俄罗斯的核潜艇事故

1961年7月4日苏联第一艘核潜艇核反应堆的控制系统一根管道破裂,结果导致辐射外泄,造成艇长和7名官兵遇难;

1968年3月8日至10日一艘装备有三枚SS-N-5型核导弹的“高尔夫”级苏联柴油动力潜艇在太平洋沉没;

1970年4月12日苏联的一艘“N”组核动力攻击潜艇在西班牙附近的大西洋沉没,这艘K-8潜艇上有两座核反应堆及两枚核鱼雷;

1977年9月8日苏联的一艘“达尔塔-1”级核动力潜艇在堪察加半岛误射一枚核弹头,后来找回了这枚核弹头;

1985年8月10日一处舰只修理厂发生爆炸,10名官兵当即被炸死,许多人后来死于核辐射;

1986年10月6日苏联一艘“扬基”级战略核潜艇在百慕大东北部海域沉没,上面携有16枚SS-N-6型战略核导弹,每枚导弹都装有两枚核弹头;

1989年4月7日苏联一艘“麦克”级核战略攻击潜艇在挪威北部海域沉没,42名官兵遇难,该潜艇上装备有两枚核攻击鱼雷;

1991年9月27日苏联一艘“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在白令海演习时一枚核导弹发生火灾,该潜艇最终还算平安,返回基地港口;

1993年3月20日俄罗斯一艘“达尔塔-3”级战略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与美国海军“格拉林”号核动力攻击潜艇发生相撞事件,两艘潜艇最终还都平安返回。

南极资料

南极的英文名为Antrarctica,源出希腊文anti(相反)加上Arctic(北极),意为“北极的对面”,即南极。

南极洲是1738-1739年由法国人布维发现的,他航海时发现了南极大陆附近的一个岛(今布维岛)。英国人库克曾于1772-1775年到达过南极大陆附近的众多岛屿。但现在一般认为南极大陆到19世纪才被真正发现,据说美国人于1820年首次看见南极大陆。

南极洲因处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的周围而得名。派世由于被人们发现最晚而被称为“世界第七大洲”。又由于终年为冰雪覆盖,白雪皑皑,故又叫冰雪大陆和白色大陆。

南极是根据地球旋转方式决定的最南点。它通常表示地理上的南极区域,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它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

定义

字面上,南极就是地球的最南端。而实际上又有南极洲、南极点、南极大陆、南极地区、南极圈等多种涵义。而地理学上的南极为南地极和南磁极。

南地极

目前「南地极」位於南极洲内,并插有标记。但由於大陆漂移,在地球的历史上其实大多数时间南极洲都在距离南极很远的地方;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地理学家都要修正南极的位置。对上一次修正南极位置的时间,就在南极地区踏入2000年时。

此外,在天文学,如果我们把「南地极」投射到天球上,就可以得到南天极。

南磁极

「南磁极」1,是两个地球磁极之一。它位於地理南极的附近,但是它的位置也在缓慢并不断的变化著。1909年1月16日,由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带领的探险队发现了南磁极。

南极圈

南纬66度34分的纬缐为南极圈。在极圈内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圈也是划分温带与寒慎晌带的界限。

南极洲

南极大陆

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它孤独地位於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在全球6块大陆中,南极大陆大於澳大利亚大陆,排名第5。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仅有的被海洋包围的2块大陆,其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闭状态(参看南极洋),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学考察人员轮流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临时居住和工作。

主权

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南极大陆的不同区域,英国、纽西兰、德国、南非、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等9个国家的政府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正式提出主权要求,使这块冰封万年的平静大地笼罩上国际纠纷的阴影。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冻结了以上9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尘孝肢南极只用於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於任何一个国家,它属於全人类。

交通

南极大陆是最难接近的大陆。与南极大陆最接近的大陆是南美洲,它们之间是970千米宽的德雷克海峡。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不仅相距遥远,而且周围还为数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环绕,冬天时浮冰的面积可达1900万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极的夏天,其面积也有260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中还漂浮著数以万计的巨大的冰山,为海上航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

地势

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是南极大陆。地球上其他几个大陆的平均海拔高程为: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欧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还不甚清楚,估计也不过几百米。然而,南极大陆,就其自然表面来说,其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气候

由於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度。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度。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20度左右;而内陆地区为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50度;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零下57度。到现在为止,地球上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89.6度,这是1983年7月在纽西兰南极观测站「万达」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於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同时,与太阳光缐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大,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南极位於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一84%,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风极

一般来讲,只有在太平洋上热带风暴(台风)可以达到12级,但是在南极,12级以上的暴风却是家常便饭。南极大陆是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风速在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大风在南极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力最大,平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而东南极大陆沿海一带风力最犟,风速可达每秒40~50米。在法国南极观测站「迪尔维尔」曾测到每秒100米的大风,相当12级台风风速的3倍,而它的破坏力相当於12级台风的近10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风。因此,南极又被称之为「风极」。

除了严寒之外,狂风则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天险。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极夜的风暴,其速度有时超过每秒40米,比12级台风凌厉得多。此时若有人身置户外,便会有生命之虞。人们难以忘记,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餵狗,突遇每秒35米的暴风雪,从此再没有回来。直到196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在距站区4.2公里处出现。

探索

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是罗尔德‧亚孟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随行人员,到达时间是1911年12月14日。亚孟森的主要对手罗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一个月后到达南极。在回程的时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於饥饿和极度的寒冷而死亡。

往后,曾经有七队探险队利用陆上交通到达南极。以到达时间排列他们分别为:

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里

维维安·福克斯

安特罗·哈沃拉

Crary,和

Fiennes

为纪念亚孟森和斯科特,亚孟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於1958年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上建立,并永久性地为研究和职员提供帮助。

全世界最古老的冰芯

日本南极观测队於2023年1月26日在日本南极观测站基地「富士圆顶」(Fuji Dome)附近发现,据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所长藤井理行表示,这是在南极冰盖下9994英呎处发现;日本教育科学部门的官员梅崎友治表示,冰芯气泡中含有许多气泡,这些气泡里面的气体,很有可能是百万年前留下来的,如果经过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以前的地球环境,还可以用来预测以后的气候。经估计,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冰芯,历史约有100百万年左右。

禁狗令

南极大陆可以说是全世界唯一没有狗的地区。「国际南极条约组织」出於保护南极环境考虑,1991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发布南极禁狗令:「狗不宜再引进南极大陆和冰架,南极区域所有的狗都要在1994年4月前离开。」遵照禁令,当时各国南极考察队员都依依不舍地送走犬只,与向带来欢乐和情感慰藉的爱犬们说再见,送它们离开南极。所有的犬只於1994年初就全部撤离南极地区。此后驻扎在南极的各国考察研究队伍就没有任何的犬只陪伴。

在南极发展研究探勘史上,用於拉雪橇替代人力,狗在南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著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狗的作用大大降低,只剩下当人类宠物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世界所有的相关国家都遵守禁令,做到南极无狗的要求。

南极动物

南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至今没有人居住的大陆,因为这个地方常年温度在零下60℃到零下80℃,经常有风力高达12级的暴风雪在这片大陆上肆虐。尽管如此,有一些顽强的动物们却选择了这片荒凉的大陆世代生存。

十一月底,北冰洋再一次成为冰封的世界。

极光照亮了冬季的天空。南极洲正在从冬天里苏醒过来。这是世界上最寒冷、风最大的地方。气温仍在可怕的摄氏零下五十度上下徘徊,刚刚回升的太阳光线几乎没有一丝暖意。很少有动物能够忍受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

可是帝企鹅可以。站在冰封的海面上,它们感受到了南极地区暴风雪强大的威力。只有相互挤在一起,它们才能度过冬季寒风刺骨的几个月。它们轮流去抵挡猛烈的寒风。帝企鹅只能生活在这里,因为南极大陆四周被南大洋环绕,没有任何陆地食肉动物能够到达这里。所以与北极动物不同,它们不会到北极熊的威胁。

海面仍然被冰层覆盖。可是有一种海豹——韦德尔海豹甚至整个冬天都生活在这里。它们生活在冰面下的海水中,不用惧怕上面肆虐的暴风雪。但它们整年的时间都必须接触到空气,因为要呼吸。它们靠牙齿的力量始终保持着呼吸孔的畅通。只有不停地刮擦冰面才能接触到外面的空气,但那也意味着牙齿会磨损得很厉害,以至于不能捕猎或很好地吃东西。韦德尔海豹都会很年轻就离开这个世界。

南极大陆与世隔绝,海拔也很高,有些地方接近五千米,这里比北极要寒冷许多。冰层慢慢从中心地带滑向边缘,形成巨大的冰川。冬天,南极大陆本身加上周围冰冻的海水,面积扩大了一倍。海岸边厚厚的冰层在整个南极大陆四周向外延伸了数百公里远。

冰雪覆盖的海面下生活着小小的鳞虾。整个冬天它们都待在这里。在这几个一片漆黑的月份里,它们靠吃从冰层上刮擦下来的海藻活着。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还会收缩身体,把自己恢复到幼年时期的样子。随着春天气温的升高,冰层开始融化,贮存在其中的少量空气被释放出来。这些气泡周围生长着一些微型海藻,现在鳞虾用脚不停地拍打,把海藻收集起来,作为食物。太阳光线越来越强烈,投射到更深的海水中,浮藻开始大量生长,鳞虾也离开了慢慢融化变小的冰块,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吞吃这种新生的食物。

更遥远的北方,没有了大片的冰面,纹颊企鹅一直在开阔的海水中度过寒冬。偶尔见到一座冰山,如果能爬上去的话,它们便有了一个休息的机会。但一年中的这个时候,它们真正想去的地方是陆地。春天到了,企鹅们要回去产卵。现在它们必须尽快回到岸上去,没有别的选择。这样做完全取决于你对时机的把握,要选择合适的波浪。在找到一个筑巢的地方之前,它们大都要走好几公里的路。

扎沃多夫斯基岛有世界上最大的企鹅栖息地。大约有两百万只纹颊企鹅在岛上生儿育女,它们来这里是有理由的。这是一座活火山。火山口和烟洞喷发出来的热量使冰雪无法在山坡上堆积,于是这些纹颊企鹅产卵的时间也比那些生活在遥远南方的企鹅产卵的时间要早一些。与帝企鹅不同的是,这些企鹅可以把卵产在光秃秃的地面上。所以它们都愿意顶着惊涛骇浪来到这里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遥远的南方,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的冰层开始破裂。冰山其实是冰川前端掉落到海水中的、巨大的碎冰块。冬天冰山与海面上的冰层冻结在一起,但现在它们又开始在海面上漂浮。冰山碎裂之后形成碎冰堆,它们打破了南极半岛周围水面的沉寂。

夏天,小温鲸来到这些宁静的水域。它们是南大洋最为常见的鲸类。小温鲸是所有须鲸类中身材最为矮小的一种。与所有其他同类一样,它们也是到这里来觅食的。

夏天,巨大的座头鲸也到这里来做客。它们长途跋涉数千公里,从热带水域的聚食地来到这里捕猎,因为夏天这里可以找到很多的食物。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它们便在体内贮存了大量的脂肪,足以供它们度过这一年剩下的日子。

所有来这里的动物都是为了寻找同一个目标——鳞虾。鳞虾是南极食物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它们的数量大得惊人,一群鳞虾就有数十亿只之多,几群鳞虾则要绵延数公里远。

更遥远的南方,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的冰层依然坚固。这里的冰雪在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会融化,帝企鹅就把家安在这儿。这群帝企鹅一直在海上觅食,现在正准备回家去喂养嗷嗷待哺的孩子。它们没有径自朝冰层的边缘游去,而是小心翼翼地躲开一段距离。它们钻到水下去察看一下冰层边缘的情况。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豹形海豹总是在这样的地方出没。

豹形海豹是生活在南极地区的北极熊。它们是捕猎能手。不过它们多半的成功都是在水下获得的,所以一般来说,它们的猎物如果在冰面就没有那么危险了。从闲散优雅的外表根本看不出它们凶残的本性。

确信岸上没有危险存在,帝企鹅才往到冰面上游去。不过它们肯定不能在这里逗留太久,现在它们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家。帝企鹅的领地位于陆岬的背风处,这里的冰面不会被海流冲碎。回家路上的成年企鹅身上装满了食物,几乎连路都不会走了。不过现在没有敌人的威胁,它们完全可以从容不迫。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死亡 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视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死亡 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视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本文标题: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死亡 淡水半岛事故10月10号视频

本文链接:http://www.shengxiao88.com/article/159427.html

上一篇:2023浦江灯会什么时候举行 2023浦江灯光秀时间

下一篇:更多运程

网友留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猜你喜欢
运程相关文章
更多运程文章
喜欢运程就经常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