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谈内容简介 《教育漫谈》读后感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漫谈内容简介 《教育漫谈》读后感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教育漫谈内容简介 《教育漫谈》读后感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尊人者,人尊之——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反思051
魏老师说:每位同学,每位活在世上的人都有强烈的发自心底的需要,需要别人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信任,偶犯错误时,需要别人的原谅。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有没有得到别人尊重的秘诀呢?应该说,有秘诀。这个秘诀就是:首先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尊重人的品质,首先向对方、向他人输出尊重的信息。
魏老师在这里是讲如何让学生们懂得尊重别人。最重要的一天应该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如果教师率先垂范,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然后再告诉他们应该像这样地去尊重别人,学生的体验应该更深,教育的效果也应该更好。
可是,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却做不到这样。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最近网上最热的一则新闻莫过于上海交大的倪老师事件了。
针对上述事件,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在其官方微信发布该院教师倪冰冰违反师德师风问题的处理意见通报,通报表示,倪冰冰确实在指导研究生论文过程中存在言语不当、师德失范问题。
看了上面的新闻,很多人内心会非常复杂。一个个人能力非常强的博士生导师却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一个堂堂高校博士生导师,为人师表,不管之前学生存在什么问题,可他在公众群里说出那样不尊重人甚至侮辱人的话时,就已经自降了身价。国家培养一个博士生导师并不容易,我们也相信他自己在前进的路上付出了无限艰辛。可是揭开努力、奋斗、成功的面纱,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生凉意的灵魂。带春
我不认为说这些话是他的偶然行为、无意之失。让一个从不打人的人去动手打人,让一个从不说脏话的人去爆粗口,违背本性,这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倪某某一番出口成章的不当言论也一定非一时一地之言辞。
在这个人身上,我们看到了高智,同蠢稿耐时也看到了低情。他身上反应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些学术水平极高但道德素质极差的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德育应该更重要。
回到尊重的问题上来,正因为倪某某对学生的不尊重,所以学生回应他的就是曝光这件事;同时,正因为倪某某对于自己工作的不尊重,所以上海交大给出了处罚决定。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某一句话、某一个行为都有可能带来好或者坏的结果。我们古语中有危言危行,有谨言慎行,都是告诉我们君子就要有君子之心,把别人捧到云端,别人也同样捧你如星;踩别人入泥土,别人也会弃你如敝履。
爱人者,敬余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此言不虚。
诚信,从学生考试开始——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反思063
第63天 忠实于自己
魏老师说,要端正学风,必须端正考风。学生认认真真地考试,平时才能扎扎实实地学习,长大了才能扎扎实实地工作。
端正学风,端正考风,魏老师教育学生从小就要讲诚信。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
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扒丛话、假话,液此笑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我们现在讲的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
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以节操为本,以诚信为基。诚信考试的意义是表明诚信是个人立足之本,而考试是对知识和品行的双重考核,同时也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进一步树立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的观念。很多学校为达到诚信考试的目的,都对诚信考试进行宣传,如在校园内增添了关于诚信考试的新横幅,且在宣传栏上贴出诚信应考的海报与相关规定。在每次大考之前要进行诚信培训,签诚信保证书。
现在,国家已经将诚信考试列入法律。我国《刑法》修正案将考试作弊罪作为第284条之一。《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闹含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从上到下如此重视,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社会诚信堪忧。无论是小商小贩,还是大商大贩;无论是日常的学校小考,还是涉及重大利益的大考;无论是刚刚懂事的孩子,还是教授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了自身的利益,都曾做出不讲诚信的事。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共同建设社会诚信的范围。
学生是个大群体,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这些学生带动身边的亲人讲诚信,会带动一部分人群的良性发展。
当然,诚信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共同重视,社会的诚信风气才会慢慢形成。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读后反思032...
第32天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必须把德育列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完成了这项任务,语文教师才算是对学生全举掘面负责,才算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尽到了全面的责任。另一方面,单就传授语文知识而言,完成德育这一任务也是必要的。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使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
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寓”字,即在语文课堂要求中、在语文教材分析中、在语文听说读写实践中、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因素。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的三个步骤:
一、增强道德意识。增强自我完善的意识;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爱国意识。
二、训练道德行为。训练自我完善行为;训练团结协作行为;训练爱国行为。
三、培养道德习惯。培养自我完善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的习惯;培养爱国习惯。
学生有了自我完善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爱国精神,不仅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踏上将来的人生之路,而且有利于他呢今天的学习。
魏老师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寓”。何为寓?我的理解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不能把德育像喊口号一样在课堂上讲给学生而是借助文本,让自我完善、团结协作和爱国等意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接受教育,自然而然接受改变和成长,这才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学生学习语文,最终目的是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可是听什么说什么读什么写什么却完全出自他们心中的意识。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那么纵使他的语文综合素养非常好,但是无论是于他自己,还是于这个社会,都是无益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教育是非常必须的,否则我们可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他非闷则常善于听,但是听的内容并不是积极向上的;他非常善于写,但是写的内容确实三观正罩核不正;他非常善于读,但是读的都是糟粕;他非常善于说,但是说出来的都是惑众谣言。若真是如此,我们一定希望他的语文水平差一些,再差一些才好。我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学生,而是给社会增加了一个毒瘤。
语文的力量是巨大的,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足以造就一个人,同样,一篇坏文章一本坏书也同样是毁掉一个人。语文教师的职业就是让学生会听说读写,能好好地听说读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德”的内涵,知道听说读写的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符合人类的正确认知。
每上一节课,我都会像郑国民教授那样自问一句:我这节课的价值是什么?有没有传授一些知识,教给一些方法,渗透一些观点,最重要的是,能不能促进学生一点生长?如果以上诸点都没有,那么我希望,可以让他们懂得享受语文,热爱语文。我觉得这也是德育的一种。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教育漫谈内容简介 《教育漫谈》读后感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教育漫谈内容简介 《教育漫谈》读后感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