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医疗市场整顿 2023医疗市场开景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2023医疗市场整顿 2023医疗市场开景的文章,本文对文章2023医疗市场整顿 2023医疗市场开景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医疗行业的未来趋势是怎样的?
——预见2023:《2023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爱美客()、昊海生科()、华熙生物()、奥园美谷()、华东医药()、朗姿股份()、华韩整形()等
本文核心数据:医疗美容行业产业链;医疗美容渗透率;医疗美容市场规模等
行业概况
——定义
医疗美容(Medical Cosmetology)是指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的美容方式。最早起源于古埃及时期,是使容貌美丽的一门艺术。
医疗美容科为一级诊疗科目,下设四个不同类别的二级诊疗科目,包括美容外科、美容牙科庆袜、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其中美容外科中的项目可分为四个等级,四级高等项目只能在三级整形外科医院、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三级综合医院开展。根据介入手段,医疗美容可分为手术类与非手术类。手术类项目从根本上改变或改善面部及身体部位的外观,包括眼部手术、鼻部手术、胸部整形和吸脂瘦身等;非手术类项目又称轻医美项目,包括注射项目与皮肤护理等。
——产业链剖析:上游为医美原料和器械,中游为医美机构
中国医疗美容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医美原料供应商和医美器材提供商;中游包括正规机构和非正规机构,其中正规机构主要是指公立医院的整容科、大型连锁医美集团和中小型民营医美机构等,非正规机构是指私人诊所和美容院等;医美行业下游则是消费者,按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可分为三类,高端项目消费者、中端项目消费者和低端项目消费者。
中国医疗美容上游原料厂商主要有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科、华东医药、焦点生物等;中游医美机构主要有华韩整形、丽都整形、瑞丽医美、鹏爱医疗等机构,新兴的医美平台有新氧、更美、悦美等互联网平台;下游主要是广大的医疗美容消费者。
行业发展历程:起步较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相比美国、日本、韩国等成熟市场,中国的医美行业起步较晚。自医美行业在中国诞生以来,行业在探索与合法中不断前行。经历了长期的默默发展,目前中国医美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呈现出勃勃生机,一方面大量年轻用户持续渗透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医美也步入激烈的淘汰赛阶尘差嫌段。
中国的医疗美容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监管缺失,目前正积极开展系列整治活动和措施。行业在经过长时间的野蛮生长后,演化出了以下特点:
行业发展现状
——供给:合规供给存在缺口
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发展快速,从中国医疗美容机构的供给来看,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合规注册的医疗美容机构共15144家。相较于我国医美巨大的市场需求,医疗美容终端诊疗机构的数量存在一定缺口。
从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执业医师数量来看,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3》,2023年我国整形外科医院含助理医师在内的注册执业医生数量为1753人,注册护士为2606人,美容医院含助理医师在内的注册执业医生数量为8947人,注册护士为13240人,合计符合医美行业规范的专业医疗从业人员仅26546人。而行业标准需求合规医师数量超过10万人,因此存在着大约7.7万合规医师缺口,医师数量供不应求。
——需求:渗透率提高,需求空间大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随着医疗美容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医疗美容服务市场的渗透率由2023年的1.3%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2.1%,复合年增长率为13.6%。2023年,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至2.4%。
2023-2023年,我国医美市场用户规模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医美用户达到1813万人,近5年来复合增长率达到45.3%。据新氧发布的《2023医美行业白皮书》预测,2023年,中国医疗美容用户规模将达到2093万人。
2023-2023年,我国医美就诊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近几年增速有所下降。2023年,疫情稳定平缓,医美就诊人数较上年大幅上涨。2023年我国整形外科医院诊疗人数为137.4万人次,同比增速为43.1%;美容医院诊疗数为1106.3万人次,同比增速为24.4%。
医疗美容近年来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随着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医疗美容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得到增长;供给侧方面,商业化派手的医疗美容产品不断出台,数量不断增加也推动了中国医疗美容市场的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2023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医疗美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但对中国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医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549亿元,增速下降至8%。2023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增速提高,达22%,市场规模为1891亿元。预计2023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将达2267亿元。
行业竞争格局
——区域竞争:一线城市竞争力更强
根据更美APP《2023年医美行业白皮书》,2023年国内医美市场规模前十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广州、杭州、重庆、南京、青岛和西安,上海超越北京成为消费十强城市中排名第一,市场规模前十城市仍被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领。
从以上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医疗美容消费大多来自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从渗透率来看,2023年,中国一线城市医疗美容渗透率达22.2%,二线城市渗透率为8.6%,三线城市医美渗透率仅为4.3%。尽管医疗美容在中国更发达地区的渗透率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的因素,低线城市的医疗美容消费人口正在迅速追赶,市场潜力较大。
——机构竞争:集中度较低,非正规机构较多
目前,中国医疗美容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小型民营医美机构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伴随成本的提升,医美机构经营者较多开设中小型机构,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消费者。近几年,随着行业兼并重组加剧,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医美项目具有消费个性化、地域差异化等特征,因此机构很难将运营经验跨省市复制。中国的连锁医美集团多采用各地区自主经营的形式。
——产品竞争:轻医美项目占比增加
按照介入手段可以分,医美可分为手术类医疗美容项目和非手术类医疗美容项目。目前,非手术类项目为代表的轻医美项目正在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占比在70%以上。手术类项目由于有痛感、恢复时间较长,发展相较于非手术类项目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从医美项目数量来看,2023-2023年,我国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占比在70%以上,且占比逐年增加,预计2023年,非手术类项目服务次数约占79.7%。
行业前景及趋势预测
——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于标准化、规范化
未来,医疗美容行业格局将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消费者也将向头部机构靠拢,头部医美机构将有更多发展机会,市场集中度得到提高;从产品市场看,轻医美项目因其安全、无痛等特点,将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行业规范方面,中国对医美行业的监管规范不断加强,标准和政策出台,医美市场发展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市场规模预测:至2028年市场规模预期将超过5000亿元
在需求侧,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在消费升级、数字营销的趋势下,中国消费者对医美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医美行业需求加速释放;在供给侧,商业化医疗美容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医美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中国医美行业高速发展,与日本、美国和韩国相比,中国医美项目渗透率较低,未来增长空间广阔。预计到2028年,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071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国内的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怎么样?有前景吗
近两年,互联网医院建设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已上线互联网医院超600家。2023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1336.88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近2000亿元。细分领域中,在线问诊为互联网医疗最主要流量入口,头部厂商app为平安好医生和好大夫在线。从医药电商交易额来看,B2B医药电商交易额高于B2C医药电商,增速低于B2C医药电商。
互联网医院井喷式增长,市场规模近2000亿
从新成立互联网医院数量来看,2023-2023年每年新尺局增互联网医院不超过100家。2023年以来,互联网医院建设呈现井喷式增长,2023年新增223家,2023年1-9月新增244家。中国已上线互联网医院超600家。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市场迎来大规模的政策利好,进入高速发展期。医院的参与度增加,推动市场实现供需双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达1336.88亿元。2023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将近2000亿元,市场增长达46.7%,达2023年以来最高增速。
在线问诊app占据主导,头部厂商锁定大部分流量
从主要互联网医疗细分领域来看,在线问诊与挂号为互联网医疗最重要应用场景,2023年11月月活用户规模分别达到3296万人和2416万人,说明问诊仍然是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流量入口。
注:分类按照平台主要特色功能进行分类,各分类间存在业务交叉情况。细分行业用户统计为非去重数据,如一个用户同时使用挂号与在线问诊两款应用,在统计各细分行业活跃用户时各计一次,在统计互联网医疗用户时只记一次。
在线问诊app中,头部厂商锁定了互联网医疗物茄领域内的大部分流量。头部厂商中,平安好医生app活跃人数遥遥领先,2023年11月活跃人数达1293.54万人,同期好大夫在线活跃人数为177.87万人。未来互联网医疗企业将以平台进行资源及服务整合,创造更多差异化竞争,厂商2B模式的竞争正式打响。
B2B医药电商交易额高于B2C,增速低于B2C医药电商
从医药电商交易陵蚂让额来看,疫情加速医药流通领域电商化趋势,预计2023年B2B医药电商交易额超三千亿元,B2C医药电商交易额近1800亿元。从增速来看,B2C医药电商交易额增速高于B2B医药电商交易额。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疫情放开的2023:医疗大健康曙光渐现
作者 | memory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2023注定是中国投资史上最特别的一年,经历过太多的“不确定”。美联储货币政策波动、地缘政治风险、疫情反复、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这一切的变化使得“不确定性”陡然上升,投资难度系数不断增加。
而能够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投资方式就是ETF。ETF对于投资者来说,优势很明显:透明度高、风格稳定;成本低廉、长期投资收益有优势;交易机制灵活、资金使用效率高;品种丰富、满足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个股能退市,行业难圆源消亡,指数会一直存在,ETF是投资的最终归宿。
近日,2023年格隆汇“下注中国”十大核心ETF现已重磅揭晓。十大核心ETF涵盖A股主要指数、港美股和五大行业。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格隆汇2023年下注中国十大核心ETF”的医疗行业——恒生医疗ETF入选的逻辑以及未来看点。
01
入选核心ETF的逻辑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环境下,医疗大健康成为众多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对标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在过往二十年中医疗大健康领域投资回报率成为众多行业中排名第一,长远来看中国也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医疗大健康道路。
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医疗大健康板块已经回撤超过一年,伴随着2023第四季度政策边际回暖,板块开启修复反弹行情,尤其是港股医疗大健康反弹表现更为抢眼。其中,恒生医疗ETF在近60日走出41.59%的涨幅(数据截至1月6日收盘),在全市场ETF涨幅榜中排名前5,并在份额超百亿的ETF中涨幅最高。
02
恒生医疗ETF基本面
回归到基本面上来看,恒生医疗ETF作为全市场唯一一只跟踪恒生医疗指数的ETF基金,无论是对标全市场ETF还是对标同业其他ETF而言,其表现可圈可点,优势明显。
一方面,对标全市场ETF来看,恒生医疗ETF市场份额大,增量多,流动性强。
ETF比场外基金更残酷,它的市场规模十分两极化,20%的数量占80%的规模。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考虑到交易的流动性,马太效应被放大。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6日收盘,股票类ETF份额达1.15万亿份,但目前仅有25只ETF基金份额超百亿,其中 恒生医疗ETF成为投资港谨颤股医疗大健康中唯一一款基金份额超百亿的ETF产品。
而从增量角度来看,在“不确定性”频发的2023年,能够单年市场份额增量超百亿的更是凤毛麟角。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股票类ETF市场份额增长超100亿份只有8只,多与恒生科技、医疗相关。其中恒生医疗ETF在2023基金份额增长102.42亿份,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选择。
另一方面,对标A股市场,港股医疗大健康看点更多:
首先,港股市场弹性更高,有望迎来结构性牛市机会。
2023年,在海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股市走势不确定性较强。港股经历了震荡下行,11月开始的“V”型反转行情。总体上,港股2023年全面受挫,虽然得到全面反弹,但远未得到修复。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恒生指数市净率仅为0.98倍,甚至低于过往二十年市净率的机会值1.11倍,向上反弹空间广阔。
对此,银河证券指出,2023年恒生指数大幅下探,市场面临盈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杀”。综合港股反弹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分析,预判2023年港股市场将迎来结构性牛市机会,港股企稳反弹。
其次,港股医疗大健康整体折价率高,beta行情机遇显现,性价比强。
从疫情发生以来港股医药指数一直弱于A股祥腔败,特别是在2023年6月-2023年3月这段时间内港股相比A股医药超跌近35个点,外资撤离,港股市场情绪跌至低点。但从2023年下半年之后,港股医药相比A股的超额收益回归正值,港股做空动能枯竭,随着货币政策的缓和以及国内疫情管控逐渐恢复,依然处于历史底部的港股具备布局价值。
随着港交所以及科创板放宽对于生物科技类公司上市要求,越来越多具有创新实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而从股价表现上来看,同一家企业在港股市场价格更“便宜”,相较于A股市场,港股医疗大健康折价在2折到9折不等,投资安全边际更高,性价比更强。
最后,恒生医疗ETF覆盖面全,具有稀缺属性。
从覆盖面上,相较于A股市场,追踪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恒生医疗ETF更是做到了“面面俱到”。从2023Q3公布的重仓情况来看,恒生医疗ETF主要覆盖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研发上的“卖铲人”CXO赛道: 如药明生物、药明康德;
2)前沿科技的创新药领域: 如创新转型先锋的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布局肿瘤领域的再鼎医药、信达生物;布局细胞肿瘤领域的金斯瑞生物科技;
3)国产替代逻辑下的创新医疗器械领域: 如威高股份;
4)疫情防控新调整下迎来新发展格局的互联网医疗赛道: 如京东健康;
5)药品供应产业链: 如国药控股。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A股市场,由于港交所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要求更为友好,因此通过港股市场布局前沿科技的创新药械领域(如18A企业)以及互联网医疗等领域更加便利。伴随着优质头部企业迎来重磅里程碑事件,这些企业更容易迎来业绩与股价的“戴维斯双击”。这也解释了为何此前在医疗大健康反弹行情中,恒生医疗ETF为何弹性更大。而如此全面覆盖医疗大健康的细分领域,也造就了恒生医疗ETF的稀缺属性更足。
03
2023年:曙光逐现
那么,2023年的医疗大健康将走向何方?
相较于低迷的2023,2023年的医疗大健康似乎正在走向复苏,曙光逐渐显现。
在刚刚结束的JPM2023(第41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中披露,2023年并购浪潮低迷,项目无一超过10亿美元,而 2023年仅在JPM大会首日就已经披露五家企业并购事件,其中两项交易金额之和就已经超过JPM2023,为2023年的医疗大健康领域开了一个好头。
从宏观角度来看,医疗大健康领域行业环境有望边际向好,蓬勃发展。
尽管SARS-CoV-2病毒继续存在,但COVID-19大流行造成的影响已在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式微。在度过了混乱不堪的三年,全球范围内的恐惧情绪正逐步消减,行业之间的交流逐渐恢复,销售成本也变得逐渐可控。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临床试验大国,中国的重新开放有望帮助全球的药物研发提速。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目前宏观政策及美联储加息预期空间有限,全球创新药投融资反弹趋势显现,医药政策边际转暖确定性增强,多指标预示创新药公司及其产业链公司将在2023年迎来大的beta行情。
从微观层面来看,医疗大健康领域相关优秀企业正在加速整合,破茧成蝶。
当前,不少药企已经走出2023年的阴霾,下一轮的整合有望在2023年开启。中国医药企业出海速度加快,但相比与海外企业对于单一赛道超过十年的耕耘,创新药企还需时间稳固自身对于市场的认识。
虽然2023年疫情反复,但不少创新药企并未停止创新研发的脚步,更有不少佼佼者加快出海速度,摆脱桎梏,破茧成蝶,打开市场天花板。2023年,big pharma与biotech之间的整合有望加速,越来越多biotech迈入商业化阶段,有望迎来业绩快速放量期。
具体来看,2023年,“抗疫”与“疫后”将成为医疗大健康的两大关键词。
一方面,伴随着2023年末疫情防控“二十条”以及“新十条”发布,抗疫进入新阶段,可以关注“抗疫工具包”相关产业链。
从业绩兑现的确定性和弹性角度看,在“抗疫”期间,新冠防疫产品和抗感冒药物及其产业链率先受益:例如,抗感冒类药物(含中医药)、新冠特效药、零售药店、制氧机等家用器械、抗原检测、新冠疫苗及其上游。伴随着政策放开新冠相关互联网首诊服务,恒生医疗ETF所布局的互联网医疗以及药品产业链相关标的有望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
另一方面,伴随着疫情防控放松,“阳康”后群体免疫力提高,日常活动恢复,“疫后”需求将迎来修复期。
随着疫情缓解后人员流动限制解除,其需求将明显恢复。东吴证券指出,在疫情后时代中,可以重点四类相关企业:第一类是以医疗服务、医美为代表的消费医疗。第二类是科研服务,由于高校科研院所进出不便,实验室相关产品需求受到抑制,2023年Q2开始众多标的将重拾高增长。第三类是CRO公司,疫情期间订单执行不畅但是新签订单仍在累积。第四类是出口导向性公司,疫情期间客户认证、产线沟通建设方面进度延后,2023年预计也会有所恢复。
而对标到恒生医疗ETF所布局的产业链上来看,消费类医疗、科技研发、CXO类以及布局全球化市场的头部企业均有所涉猎。伴随着医疗需求逐步修复,优质港股企业业绩有望迎来回暖与兑现。
04
小结
回顾疫情三年,从早期的“口罩行情”带领开启医疗大健康小牛市,到随后“万物皆集采”,恐慌中市场股价一路回撤,蛰伏时长超一年,如今已经到了“估值底+机构持仓底+政策底”的历史底部区间。相较于A股医疗大健康仍有正收益,港股受到美联储加息等外部市场环境扰动因素更大,回撤点位也更低。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正在冰雪消融,曙光渐现。随着疫情防控放开,无论是一级市场融资回暖,还是二级市场近两个月以来港股医疗大健康反弹近40%,市场升温迹象明显。
或许,现在是时候再来重新审视一下市场了。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着眼港股医疗大健康市场的恒生医疗ETF,似乎已经扛起医疗大健康反弹大旗,未来可期。 ( 全 文完 )
外资疯狂跑步进场,2023年的中国核心资产,你确定不考虑一下?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2023医疗市场整顿 2023医疗市场开景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2023医疗市场整顿 2023医疗市场开景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静心头像的图片唯美 静心的微信头像图片大全 独一无二
下一篇:更多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