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唐姓始祖唐万道有几兄弟 唐姓孩子叫唐梓铭好吗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都安唐姓始祖唐万道有几兄弟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唐姓孩子叫唐梓铭好吗和都安唐姓始祖唐万道有几兄弟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唐姓,姓唐的名人
“唐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唐姓的起源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其得姓始祖是“唐尧、唐叔虞、唐仁祖”。那么您知道关于唐姓家谱、唐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唐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唐姓,姓唐的名人
唐姓
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也有分布。唐姓是中国姓氏人口排名25位的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天下,今以四川、湖南、江苏、山东、安徽、广西六省区居多,约占全国唐姓人口60%。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两支:祁姓、姬姓。首座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五帝之一唐尧。第二支是姬姓,为唐叔虞之后。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以及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唐姓起源
源于汉族
出自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他的后代世袭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为姓。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源于西南夷
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源于羌族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源于蒙古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
源于满族
满族本有唐姓,世居沈阳。又有其他姓汉化为唐,分别为:
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他他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众多”,世居扎库木(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宁古塔(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马察(今吉林浑江)、占河(今吉林双阳)、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吉林市)、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以及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谭氏、舒氏。
满族泰瑚特氏,亦称唐乌勒特氏,满语为Taihut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达氏,满语为Tangda Hala,世居科普沁(科普喀滩,今乌苏里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佟氏。
满族唐古氏,亦称汤务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陶氏。
满族唐佳氏,亦称汤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尼氏,满语为Tangni Hala,世居十方寺(今辽宁沈阳石佛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满族唐颜氏,满语为Tang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氏。
源于回族
元西域回回人纳速剌丁之后有唐氏,定居上海松江。明洪武年间有锦衣卫唐哈散,回族,其后定居南京。
源于佤族
佤族贡然氏,后改唐氏。
源于土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土族唐氏,源出土族拉什唐氏族部落,在清朝中叶多取部落名称中的谐音汉字“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其他民族
属于汉化为氏。今瑶族、苗族、彝族、黎族、哈尼族、仡佬族、布依族、朝鲜族、东乡族、鄂伦春族、毛南族、水族、壮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氏族人分布。
唐姓家谱
广西全州沙坪(灌阳)、四川广安岳池、四川绵阳安县河边、四川阆中、重庆合川于民国修《沙坪唐氏家谱》,老谱珍藏于广西全州沙坪庙头共11卷,始祖唐孟权;宋朝时期先祖有唐介、唐坰,号称“五豸唐门”。
上海唐氏重修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泰兴延令唐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双凤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泰兴县珊瑚洋港村。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族谱十卷,(清)江静亭等纂辑,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丹徒关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唐念曾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五卷,(清)唐正麟主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常州唐氏渑豸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卷,(清)唐云和等修,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唐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唐晋歧等修,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慎修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宗谱,(清)唐锺琦等修,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24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顺德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缺一册)。
江苏常州毘陵唐氏家谱,(民国)唐宗海主修,唐肯总纂,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末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江苏武进唐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增儒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垂裕堂排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泰诚、唐续彬等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崇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存世系一册)。
江苏武进毘陵唐氏宗谱,(清)唐允中等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六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肇瑾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西里唐氏七修宗谱十二卷,(清)唐茂盛等修,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前洲唐氏宗谱十九卷,附谱一卷,(民国)唐秋泉修,民国27年(公元1948年)享叙堂排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芝堰乡上唐村(缺第七~八卷)。
浙江兰溪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甘溪乡刘家村。
浙江兰溪唐氏宗谱五卷,(民国)唐文卿纂,民国25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黄店乡山後塘村。
浙江常山晋昌唐氏宗谱四卷,(民国)祝其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弄村猪母山底。
浙江常山球川里山唐氏宗谱八卷,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序)。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杨家村里山(缺第四卷、第八卷)。注:首修於清乾隆16年。
浙江常山唐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岩前村(不全)。
浙江遂昌蔡溪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浙江遂昌县焦滩乡格路口村。
安徽含山濡须唐氏宗谱四卷,(清)唐之传、唐名庚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情美、唐步鳌等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绍勋堂木刻活字印本22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一卷,(清)唐萤英五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潜山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石台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洪松、唐为均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福建莆田续北苕国唐氏宗谱六卷,(清)唐朝泰等纂修,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绩溪唐氏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江西唐氏欧苏合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江西万载唐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两卷,(清)唐景皋等纂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十一卷下册)。
江西万载唐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清)唐萤等纂修,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缺第三~四卷)。
江国铜鼓金鸡唐氏宗谱,(民国)唐忍铭、唐烈明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地名办公室。
河南固始唐氏族谱,(清)唐颂平、唐舜英撰,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湖北新洲唐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唐江涛、唐秀清等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前进乡李旻村。
湖北江陵唐氏家谱世系图一幅,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湖北江陵县荆城渔场湖北江陵县档(复制件)。注:文字为满文。
湖北随州南郊唐家湾,据考为明初,三位唐姓人家来次居住,主要以现在的柳树塘和唐家湾及南郊国元,因某原因一家唐姓迁出,后又三家唐姓一起迁住今唐家湾。
湖南长沙唐氏续修支谱,(民国)唐树林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长沙唐氏桐封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宁乡晋阳唐氏重修族谱,首一卷,(清)唐启煦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首座~而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石汉唐氏六修通谱五卷,首一卷、末三卷,(民国)唐藻亭、唐荫宝等纂,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垂镌等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另有一部存四册)。
湖南湘潭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民国)唐泽耀纂修,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德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二十二卷,(民国)唐述春、唐泽煌等纂修,民国31年(公元1942年)敦本堂排印本32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唐氏族谱十卷,(清)唐星焕纂序,清咸丰三年(公元1863年)福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首座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新园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民国)唐业凖、唐业棐等续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伦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残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衡山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卿杜、唐文青续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唐氏四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唐思芳等续修,清朝道光年间唐氏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衡山治平晋昌唐氏五修族谱,(清)唐清思纂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九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四修族谱,(清)唐荣朝、唐鼎元修,唐明铣等纂,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邵阳唐氏五修族谱,(清)唐吉光纂序,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武冈唐氏三修族谱,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唐丙德、唐汝梅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存四卷)。
广东揭阳唐氏房谱著者待考,(清)唐昭喜纂修,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新会白石唐氏族谱,(清)唐元栋纂修,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清)唐集瑶续修,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七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新会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琼山唐氏族谱二卷,(清)唐焕章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西唐氏族谱五卷,(清)唐廷植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永福唐氏族谱,(清)锄经草堂重修,清朝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四川绵竹唐氏家乘,(民国)唐渊儒编,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锦竹唐氏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唐氏族谱,(清)唐迪瑔续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六卷,(清)唐道济撰,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四川关县唐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开县东门乡十一村(缺第四卷)。
四川仪陇唐氏宗谱一卷,(清)唐勋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四川宣汉唐氏谱一卷,(清)唐治儒编,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东安乡。
春风唐氏家谱一卷,(清)唐殿选纂辑,清光绪八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
唐氏族谱十卷,(清)唐学珊纂修,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采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玉祁唐氏族谱二十四卷,(民国)唐荣惠等重修,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梧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绵西唐氏二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恭文等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家谱,(清)唐子俊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乐唐氏宗谱二十卷,(清)唐笙等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4年)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迁锡唐氏家乘,(清)唐锡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唐苍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忠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唐氏家谱东分,西分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唐肯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衡邑唐氏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唐文青等续修,清朝乾隆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永康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1999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桐木桥唐氏三修族谱,(清)唐文裕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可考唐氏族谱,(清)唐家谟,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3年)四敬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近有缺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家谱,著者待考,铅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丹徒开沙唐氏宗谱,(民国)唐德榜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无锡唐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六卷,(清)唐国海等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德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民国十八年唐在复增补重订。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世谱,(清)唐锡瑞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民国)唐锡瑞纂,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金鸡唐氏十一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晋阳唐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平江黄社唐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8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阴唐氏支谱,(清)唐季达等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奉贤唐氏族谱,(清)唐贞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新河唐氏宗谱八卷,(清)邵之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7年)凤梧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善邑唐氏续修支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丁丑年索贻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三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08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桥木桐唐氏四修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桐圭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唐氏族谱四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贵州镇远唐氏族谱,(清)唐安,唐朝聘,唐明纂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43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保存在青溪铜鼓浪本祠。
姓唐的名人
唐狡: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唐举:战国时期相术家
唐雎:战国时期外交家
唐厉:唐雎之孙,迁江苏沛国
唐秉:号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蒙:西汉外交家,出使夜郎国
唐都:唐厉四世孙,任临邛(今属四川)令
唐林:唐都之孙,封为建德侯
唐蔚:唐林之子,迁徙居颍川(今属河南)
唐帽:唐蔚三世孙,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
唐翔:唐帽之子,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
唐固:唐翔之子,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
唐彬:唐固三世裔孙,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晋代军事家
唐熙:唐彬之子,娶凉州刺史张轨之女(算命www.bmfsm.com)
唐辉:唐熙之子,任前凉陵江将军,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
唐瑶:唐辉之曾孙,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
唐褒:唐瑶之孙,任后魏华州刺史
唐纯:唐瑶之孙,任后魏太原太守
唐茂:唐褒之子,任秦州刺史
唐翼:唐茂之子,任后魏凉州太守。
唐令世:唐纯之子,为寿阳令
唐灵芝:唐令世之子,为寿阳令
唐邕:唐灵芝之子,字道和,北齐尚书。唐邕三子唐羲,唐鉴,唐懿。
唐羲:唐邕之子,任隋府州刺史
唐鉴:唐邕之子,为武贲郎将
唐俭:唐鉴之子,字茂约,唐尚书特进莒国公。唐朝前期重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宪:唐俭之弟,字茂彝,终金紫光禄大夫。
唐临:唐朝名臣
唐绍:唐朝著名文人
唐彦谦:唐朝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唐姓起名
唐姓男孩起名
唐阿里 唐阿咪 唐阿县 唐艾佳 唐艾嘉 唐艾婕 唐艾萱 唐爱莲 唐爱平 唐爱志 唐嫒宁 唐嫒珊 唐暧珊
唐安邦 唐安龙 唐安明 唐安淇 唐安宇 唐敖海 唐傲领 唐奥雅 唐柏樵 唐柏雅 唐邦定 唐帮兰 唐包儿
唐宝河 唐葆康 唐笔员 唐弼晗 唐碧波 唐碧利 唐碧青 唐碧睿 唐碧声 唐碧轩 唐碧遥 唐笾篱 唐飚海
唐彬弼 唐彬斌 唐彬斐 唐彬羡 唐彬漪 唐彬翊 唐彬逸 唐斌斌 唐滨丫 唐冰冰 唐冰清 唐丙佳 唐炳亮
唐炳荣 唐炳森 唐炳忠 唐波波 唐伯春 唐伯虎 唐泊龙 唐博昊 唐博猛 唐博强 唐博睿 唐博汶
唐博宇 唐步步 唐步坚 唐步争 唐采翎 唐彩鸿 唐彩莲 唐彩翎 唐彩媚 唐彩云 唐灿华 唐璨灿
唐册璋 唐姹宁 唐昌斌 唐昌富 唐昌灏 唐昌金 唐昌进 唐昌明 唐昌平 唐昌全 唐昌权 唐昌泉
唐昌喜 唐长东
唐姓女孩起名
唐伯燕 唐博琳 唐博文 唐才琴 唐彩芬 唐彩红 唐彩丽 唐彩玲 唐彩萍 唐彩婷 唐彩文 唐彩霞 唐彩艳
唐彩玉 唐灿芳 唐婵宁 唐婵媛 唐昌艳 唐长娟 唐长丽 唐常娥 唐嫦娥 唐畅洁 唐畅妍 唐畅颖 唐超文
唐超颖 唐朝霞 唐朝艳 唐朝玉 唐琛婷 唐琛媛 唐臣英 唐辰雪 唐辰妍 唐辰颖 唐宸洁 唐晨娟 唐晨玲
唐晨美 唐晨娜 唐晨霞 唐晨妍 唐晨瑶 唐晨瑛 唐晨莹 唐成蓉 唐成艳 唐成英 唐成玉 唐承花 唐承琳
唐诚文 唐程瑶 唐程莹 唐笞冉 唐弛玲 唐崇文 唐楚洁 唐楚娜 唐楚倩 唐楚婷 唐楚嫣 唐楚燕 唐楚瑶 唐楚英
唐楚莹 唐楚媛 唐川芬 唐川梅 唐传红 唐传莉 唐传玉 唐椽婧 唐春芳 唐春红 唐春花 唐春莉 唐春玲 唐春梅
唐春霞 唐春雪 唐春娅 唐春妍 唐春艳 唐春燕 唐春英 唐春瑛 唐春颖 唐春玉
史姓,姓史的名人
“史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史姓起源有十一种说法,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那么您知道关于史姓家谱、史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史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史姓,姓史的名人
史姓
根据2023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 史佚的远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职,辅佐武王克商,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一生为人严正, 《桐叶封臣》里“天子无戏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称史氏。
史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妫姓,出自黄 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氏仓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传说,仓颉为河南南乐人,另一说为冯翊人(今陕西大荔),黄帝时期为史官,人称“史皇氏”。相传在上古时候,黄帝属下有一位史官,名叫仓颉,史称“史皇”。仓颉头上长着四只眼睛,模样怪异,举止不同于常人。但是他善于观察事物,天生就能写会画,因而深受人民爱戴。在史籍《路史》中记载,他能够“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后来,史皇创立了象形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刻痕为史的漫长历史,将人类带入文明。据说,在仓颉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都为之哭泣。在他逝世后,人们把他葬在昌意城(今河南南乐)。
仓颉的后裔子孙们为了纪念先祖为人类做出的卓越贡献,便取他在世时担任的“史官”官职称谓作为姓氏,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史氏族人大多尊奉史皇仓颉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太史官尹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尹佚是见于史籍最早的史氏人物,古代文献多把他推为史氏始祖。西周初年,尹佚出任太史一职,为人严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史佚、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西周四圣”。据史籍《新唐书》、《元和姓纂》等书的记载,史氏源于于西周太史尹佚。相传尹佚为人正直,忠于职守,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当时“四圣”。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极受周王的赏识。
尹佚终身为周朝太史,历史上又称他为史佚,后人赞扬尹佚是史官的楷模,据说他的子孙世袭史官一职。在姓氏制度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单纯个人或家庭代称的时代,史佚的子孙后便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史氏。
源流三
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史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唐朝时期,有一西域康国支系(今祁连昭武城)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为“昭武九姓”诸小国之一。
史国在唐朝时期遭受大食国人(古阿拉伯帝国)的逼迫,有不少族人迁居中原以寻求唐王朝的保护,唐王朝当时将其安置于水草肥美的蒲昌海之地(今新疆罗布泊),其族人中有按汉俗以故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时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阿史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末期,突厥民族的阿史那部族还比较弱小,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有部分族人依附于太原王李渊。后突厥民族阿史那部族逐渐强大起来,这部分族人回归阿史那部的颉利可汗,与唐王朝对抗。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令大将军李靖与阿史那部战于定襄(今山西定襄),彻底击破突厥阿史那部,并千里追踪俘颉利可汗,“戮阿史那部,兵刃尽卷。”阿史那部十余万人被卷裹内迁,安置于唐王朝指定的五各州府。
其时,阿史那部族人中即有改汉姓为史氏者。如后来唐朝 发动 安史之乱的著名的营州宁夷州刺史 史思明,原本就是宁夷州突厥族阿史那部后裔。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辽国时期官吏史馆学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辽国时期,设置有史馆学士这一官职,于辽景宗耶律·贤在保宁八年(公元976年)所设,归属于南面朝官国史院,地位在兼修国史之下,主要职责是编纂契丹民族的国史,即内史,多为耶律氏族人中有学识之人担当。
在史馆学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实哷氏,亦称什勒氏,世居乌叶尔拜柴(今黑龙江左岸俄罗斯境内)。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⑵.蒙古族苏穆察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muc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石佳氏,亦称实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赤盏部,满语为Sigiya Hala,世居叶赫乌苏河(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石氏。
⑵.满族石富察氏,满语为Sifuca Hala,世居倭济(今黑龙江宁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石氏。
⑶.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石氏、穆氏、鲁氏、萧氏等。
⑷.满族松吉氏,满语为Sunggi Hala,世居汪秦(今吉林汪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⑸.满族松颜氏,满语为Sungyan Hala,世居尼亚满(今辽宁新宾尼亚满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史氏。
源流八
源于土族,出自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属于帝王以部落名称赐姓为氏。土族史氏,源出史卜氏部落。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自称为“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人,吐浑人)、“土户家”等。居住地附近的藏族人称他们为“霍尔”(藏北游牧民的泛称),汉、回族人称他们为“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在土族的民间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蒙古人和当地的霍尔人通婚繁衍的后代。传说中的霍尔人是吐谷浑人,所以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土族人是古代吐谷浑人的后裔。土族人早期从事畜牧业。至今,土族人仍有养羊的爱好和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精于养羊,且爱羊至深。今土族同胞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宁市威远镇一带地区。
元末明初,土族史卜氏部落首领主动归附大明王朝,“并贡方物,太祖甚喜,赐酋史姓”,此后该部落皆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白族、土家族、瑶族、傣族、回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史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宫廷设置有掌管记事、文书、典籍、祭祀等职责的官吏,通称为史官,也称作史臣。王宫之下所设置的六官之斯府内(天、地、春、夏、秋、冬),亦皆设有史官。春官之属下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史官多分左、右二史。在典籍《礼记·王簿》中记载:“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亦设有史官。到稀罕时期称作太史令,到东汉时期,太史令除了相关的记事、文书、典籍管理职能,海负责掌管天文、历法,属太常寺管辖,不过左、右换置,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在整个春秋、战国直到西汉初期,各诸侯国的史官后裔子孙多为世袭,亦多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史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官位,出自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史学祭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史学祭酒,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石勒所设置的官位,专门聘请学识渊博之士担任,职责是教授王族子弟有关的史学知识。后赵政权,为羯族人石勒所建,立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邺(今河北临漳)。后赵国强盛时,疆域包括有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最强大的时候曾统一了中国大部,仅有淮南的东晋、河西的前凉,辽东的慕容燕等地方小政权。惜乎后赵政权残暴不仁,以杀伐占天下,自己也内乱不止,因而仅存在了三十二年,却历了七主。
在史学祭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者,称史氏。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清)史在等编,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注:该族散居于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甘肃灵台等地。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初期初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苏史氏吴中派文献谱,(明)史丹纂修,(清)史在湘续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淮安迁淮史氏宗谱,(清)史怀光鉴修,史云焕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江苏淮妥迁淮史氏宗谱,(民国)史久煌重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承泽堂铅印本一册。
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谱六卷,(清)史迪安等重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注:扉页作《溧阳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乘》。
江苏常州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史景佑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九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八卷、首一卷,(清)史杰杰、史荣禄等七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湮阳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史廷卫辑,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铅印本。
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史景才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怀溧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江阴澄江史氏支谱十卷,(民国)史编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怀溧堂铅印本十册。注:史燧始修于清康熙七年。
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六卷,(民国)史贻祖、史顺通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江苏宜兴史氏宗谱十八卷,(民国)史国瑛等修,民国年间永思堂排印本十八册。注:明万历间初修。
浙江史氏谱录合编,(清)史璞庵纂修,史墨补修,清康熙年间刻乾隆闲补木刻活字印本。存一册。
渐江箫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史士琏等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萧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史晋续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浙江庐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史晋纂修,史锦文刊印,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浙江宁波四明古藤史氏宗谱六卷,(清)史济铿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宁波四明古藤史氏宗谱八卷,(民国)史济铿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史邦直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三十册。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八卷、首一卷,(清)史善豪纂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谱九卷、首一卷,(清)史玫、史善豪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民国)史泉义续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刻,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注:谱始修于清康熙二十八年,此为五修。
浙江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两卷、末二卷,(清)史光编辑,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注:前后有钞补。
浙江余姚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两卷、末三卷,(民国)史良书续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史琳始修于明成化七年,此为九修。
浙江鄞县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清)史悠诚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注:封面作《钱堰史氏宗谱》。
浙江鄞县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史悠情、史济恂等纂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预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鄞县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民国)史致天、史悠安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民国)史悠椿,史久逢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象山关头史氏宗谱八卷,(民国)秦英鉴重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清)史基美修,民国七年(公元19l8年)铅印本一册。
浙江嵊县浦桥史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史悠晋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黟县金泽史氏家谱,(清)史继周辑,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善修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山东栖霞史氏族谱五卷,(民国)史启利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
山东乐陵史氏家谱,(明)史以明原修,佚名续修,清朝初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山东乐陵史氏家谱,(明)史邦直原修,佚名续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山东乐陵史氏家谱,(清)史中立修,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山东乐陵史氏家谱,(清)史尚朴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山东乐陵史氏家乘,(清)史炳第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民国)史正生,史文榜创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新洲史黄氏宗谱十卷,(民国)黄润堃续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清)史炳文主修,史达门等编,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湖南永兴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清)史久录,史悠信续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溧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缺首一卷。注:封面作《史氏族谱》,扉页作《平陵家乘》。
湖南永兴地区史氏宗谱正在整理中。
四川万县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民国)史锡永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排印本一册。
四川万县史氏支谱正编,(民国)史封铨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万县鹳石庄史氏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史氏宗谱七卷,(清)史大盛等编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蛟龙塘木刻活字印本七册。注:第七册残破较甚。
义庄史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史明弼等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宗海堂铅印本三十八册。
史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史廷卫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
史氏庆传宗十二卷,(清)史学班等重辑,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史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算命www.bmfsm.com)
史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一卷。
江苏吴中派史氏家乘。著者待考。
山东莒南史氏家谱,著者待考。
甘肃灵台史氏家谱,著者待考
姓史的名人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后裔。著名周宣王时太史、书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晋国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鲁国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鲁国人,徙杜陵。著名汉朝大臣。
史游:(生卒年待考),西汉人。著名西汉书法家。
史道硕:西晋画家,他有四个弟子,皆以善画得名。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郑州荣泽人(今河南郑州)。著名五代后汉名将,以武功显名。
史伦:(生卒年待考),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达祖:(生卒年待考),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人(今河南开封),居杭州。著名南宋词人。
史际:(生卒年待考),江苏溧阳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孟麟:(生卒年待考),江苏宜兴人。著名明朝理学家。
史震林:(生卒年待考),字岵冈;江苏金坛人。著名清朝文学家。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史荣椿:(生卒年待考),字荫堂;直隶大兴人(今北京大兴区)。著名清朝抗英将领。
史良-前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史姓起名
史姓男孩起名
史博禹 史博域 史博御 史博裕 史博圆 史博中 史步杰 史钚新 史才荣 史才新 史财兴 史灿林 史璨硕
史草凤 史策凡 史昌静 史长安 史长山 史长生 史长廷 史长元 史唱唱 史超涵 史超月 史朝辉 史朝阳
史朝中 史臣杨 史沉鑫 史辰鑫 史辰阳 史陈兵 史陈良 史陈阳 史陈洋 史宸瑞 史宸杨 史宸洋 史晨碧
史晨光 史晨珲 史晨军 史晨璐 史晨凝 史晨沁 史晨上 史晨旺 史晨薇 史晨纹 史晨夕 史晨汐 史晨溪
史晨熙 史晨熹 史晨羲 史晨曦 史晨玺 史晨忻 史晨昕 史晨馨 史晨鑫 史晨兴 史晨星 史晨鳕 史晨阳
史晨杨 史晨洋 史晨烨 史丞阳 史丞杨 史丞展 史成成 史成军 史成亮 史成名 史成阳 史成杨 史承充
史承代 史承秀 史承泽 史承祖 史诚良 史诚鑫 史诚阳 史城玮 史城逸 史程光 史程凯 史程熙
史姓女孩起名
史彩萍 史彩琴 史彩霞 史彩艳 史彩瑶 史彩玉 史彩媛 史策冉 史策文 史蝉莹 史长芬 史长红 史常红
史常美 史昶蓉 史焯文 史超美 史超怡 史超英 史超颖 史朝婵 史朝冉 史朝文 史朝霞 史朝颖 史辰芳
史辰洁 史辰秀 史辰怡 史宸瑶 史晨洁 史晨雪 史晨燕 史趁芳 史丞琳 史成芳 史成艳 史呈冉 史承冉
史承玉 史楚文 史楚瑶 史传芳 史传玲 史传美 史传文 史传霞 史传艳 史春芳 史春芬 史春红 史春花
史春洁 史春婧 史春娟 史春莉 史春丽 史春琳 史春玲 史春梅 史春萍 史春倩 史春蓉 史春婷
史春霞 史春妍 史春艳 史春燕 史春瑶 史春怡 史春英 史春莹 史春颖 史春玉 史春媛 史椿芳
史纯娟 史纯瑶 史纯悦 史淳婧 史淳嫣 史骢莹 史骢颖 史璁莹 史聪莹 史丛文 史琮文 史翠娥
史翠芳 史翠花
鲍姓,姓鲍的名人
“鲍姓”汉族百家姓氏之一,鲍姓的起源有十种说法,得姓始祖是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那么您知道关于鲍姓家谱、鲍姓名人信息有哪些吗,姓鲍的男孩起名与女孩起名好听的名字有哪些呢?下面不妨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鲍姓,姓鲍的名人
鲍姓
鲍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首座百七十九位,人口约有八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6%左右。
鲍姓起源
源流一
鲍广父、鲍叔牙:
祥注:
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也就是鲁君伯御十一年,逃到宗周的鲁懿公的弟弟称二十二岁,已经加冠成人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宜姜病重,去世前周宣王还专门去看望她,宜姜希望周宣王能把称送回鲁国去,了却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周宣王答应了。因为这个时候四夷基本已经平定,诸国归附,周朝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就是历史上说的“宣王中兴”,所以周宣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腾出手来处理鲁国这件事了。这年春天,周宣王开始东巡,来到了东都洛邑的郏鄏王城,召集众臣商议,准备兴兵伐鲁。最后决定调集成周八师中的两个师五千人,再加上郑、宋、虞、虢等国的军队,三师又一旅,共计八千人(周代军事编制是五百人为一旅,五旅为师,每师两千五百人),战车四百乘,宣王亲自领兵出征。大师皇父、卿士虢仲、樊仲山父等大臣共同随行,鲍广父、梁买子为先锋,兵发鲁国。周宣王考虑到鲁是大国,附庸国很多,如果他们集结起来,攻打起来很困难。大师皇父献计,让宣王假装是东巡观兵(军事演习),然后趁鲁不备进行突然袭击,打鲁国一个措手不及。宣王同意了,就陈师于宋、鲁之间的郜国,郜国也是鲁的附庸,因此事先通知了鲁国,说宣王要东巡观兵济阴,让鲁国供应王师所用物资。
(注解:由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推算,管仲逝世后,鲍叔牙在隰朋(公元前?~前645年)后继任齐国相,管仲享年74岁,而鲍叔牙若100岁,那鲍叔牙最早可能出生于公元前745年,远不及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鲍广父。但是《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也提到鲍广父和梁买子,而此刻的鲍广父是鲍叔牙曾孙鲍国(公元前501年)相同时期人物,真伪存疑。)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夏禹的裔孙姒敬叔(杞公子)仕于齐国,被赐封食采于鲍邑(今山东济南历城),其儿子姒叔牙以邑名为自己的姓氏,称鲍叔牙,尊称鲍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称千古。鲍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时期起,鲍叔牙即与管仲相交为友,深知管仲之贤。起先鲍叔牙于事公子小白,管仲则事于公子纠。后在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为争夺齐国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钩,及至公子小白于抢先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后来被齐桓公任为国相,拟任鲍叔牙为上卿。他力劝齐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传千古的成语“鲍子遗风”、“管鲍之交”,便是源于他们二人之间的友谊故事。二人相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故而,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世传美谈。在齐桓公执政时期,齐国空前强大,而鲍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在鲍叔牙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为鲍氏,史称鲍氏正宗。
源流二
庖牺氏,即使远古首座帝伏羲氏,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唐朝学者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北魏时期的著名学者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也记载:“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皡庖牺所生之处也。”清朝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季子》中也记载:“伏牺字,《汉书》皆作宓。庖字古读若浮……浮、宓声相近,故宓牺或作庖牺。”庖牺氏,就是远古首座帝伏羲氏,是为其别称之一,他教会人类烹食而餐,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蛮荒状态,因此被称为庖牺氏。
“庖”字,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包”有通假之义“鲍”(注:鲍的繁体字“鲋”),因此在庖牺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谐音字“鲍”为姓氏者,或称鲍氏。(注:就是因为伏羲非常古早有记载的人,故大部分远古姓氏都追溯是源于伏羲,之所以如此多,是由于伏羲是可知的最早记载的人氏。)
源流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申鲍胥,是历史上著名的楚国爱国英雄,为伍子胥的好朋友。周景王姬贵二十三年(楚平王熊弃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了大夫费无忌的谗言,将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杀害,其幼子伍员(伍子胥)被迫逃奔吴国。临行前,伍员忿忿地对申鲍胥说:“我必覆楚国!”而申鲍胥则回答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到了周敬王姬丐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吴王阖闾率领吴国大军及孙武、伍员、伯嚭等人,并联合了唐、蔡两国共伐楚国,楚军大败,郢都沦陷,楚昭王弃国出奔。伍员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泄其灭家之忿。正在楚国处于几乎被吴国灭亡的危机关头时,申鲍胥却独自一人跑到秦国请救兵去了。申鲍胥到了秦国后,向秦哀公说明来意并请求秦国赶紧出兵援救楚多,秦哀公不愿意惹事,因而再三推辞,不肯出兵。申鲍胥看到这种情况后,内心焦急万分,于是他连续七天“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秦哀公被其爱国精神所感动,终于作出了出兵救楚的决定,并派子蒲、子虎二将率领五百乘战车前去救楚国。周敬王姬丐十六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年初,秦国救兵及时杀到楚国并向吴军发起猛攻,吴师败绩。当时,越国乘吴国以倾国之师大举伐楚时,趁吴国国内空虚的机会举兵伐吴国。迫于这种不利形势,吴王阖闾只得撤军。吴军败走后,楚昭王才得以返国。事后,当楚昭王对申鲍胥进行嘉奖时,申鲍胥却反而逃走了。后来在周元王姬仁二年(楚惠王熊章十五年,公元前474年),楚惠王派遣申鲍胥出使越国,越王勾践还曾向其请教如何灭吴国的策略。
在申包胥(注:申包胥或称申鲍胥,或“包”通“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鲍氏,后有简笔为包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北魏王朝代北地区的鲜卑族俟力伐氏(俟力发氏)、鲍俎氏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改汉姓为鲍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孛儿只斤氏,为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即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四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孛儿只斤氏,亦称孛儿吉德氏、孛儿吉根氏,博儿济吉特氏、孛儿吉济锦氏、博罗特氏、布儿赤金氏、保佳氏、孛尔吉氏等,是蒙古尼鲁温诸部之一,源楚古老的乞颜部。孛儿只斤氏远流为乞颜氏。自从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儿蒙合黑单建氏族后,始称孛儿只斤氏,这个姓氏是由“孛端察儿”这个尊号演化而来,在史籍《蒙古秘史》中有一段专门的记载:“孛端察儿为孛儿只斤氏矣。”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时期,乞颜被置于孛儿只斤之前,表述为乞颜·孛儿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时代,单用孛儿只斤为姓氏。在孛儿只斤·铁木真颠沛流离时期,许多孛儿只斤氏族人纷纷投奔到其他分支群体,只剩孛儿只斤·铁木真一门仍为孛儿只斤氏。因此在孛儿只斤·铁木真成为大蒙古汗国的成吉思汗后,鄙视那些“善择而尔”的族人,严厉规定只准由孛儿只斤·铁木真兄弟五人及其后裔使用孛儿只斤这一姓氏,被誉为“黄金家族”。自孛儿只斤·铁木真称蒙古汗国大汗到孛儿只斤·额尔克洪果尔(林丹汗之子)降后金政权的四百三十余年间,蒙古族中除了绰罗斯·也先曾出任大汗一年这种极个别情况,蒙古国大汗、元朝皇帝及北元大汗历代皆出自孛儿只斤氏。实际上,孛儿只斤氏蒙古族人分布很广,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高原平湖均可见到。
在元末明初,孛儿只斤氏族人纷纷开始改冠汉姓,多为鲍氏、包氏、宝氏、博氏、金氏、奇氏、罗氏、波氏、陆氏、王氏、梁氏、彭氏等,其中的鲍氏为主流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保佳氏,亦称鲍佳氏,源出蒙古孛儿只斤氏,为女真引借姓氏,满语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鲍氏。
⑵.满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蒙古孛儿只斤氏,为女真引借姓氏,满语为Borjigit Hala,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锡喇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巴岳特(今辽宁阜新)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鲍氏、包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⑶.满族布吉尔根氏,亦称博勒济尔格氏、鲍尔吉根氏,满语为Bugirgen Hala,世居额尔敏(今吉林浑江)、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黑龙江上游。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鲍氏。
⑷.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鲍氏、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源流七
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金别氏,在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汉姓为鲍氏,亦有汉族鲍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景颇民族联姻后融入景颇族,形成汉姓鲍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州。
源流八
源于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世居云南西盟、沧源、孟连地区,在清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汉姓为鲍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鲍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鲍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宋皇祐四年(1052年)龙图阁学士包拯,时任河北都转运使,在邱县境捕得因灾铤而走险之“强盗”,在今鲍庄设衙问案,挽活多人。人感其德,纷改包姓,后因犯忌,加鱼旁为鲍,沿用至今。
鲍姓家谱
辽宁本溪鲍氏谱册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山城子乡朱石峪。
江苏淮安鲍氏族谱一卷,(清)鲍揄弼等纂,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镇江古润城南官塘桥凤凰山鲍氏族谱二卷,(民国)鲍祖顺等重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杭鲍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杭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余杭鲍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崭王路8号。
浙江萧山长潭鲍氏宗谱八卷,(民国)鲍宪陶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三桥鲍氏重修宗谱,(民国)鲍传发、鲍传肃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三桥鲍氏重修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鲍茂焘、鲍茂权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伦叙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勾甬鲍氏宗谱六卷,闰谱一卷,图一卷,(民国)袁政襄鲍咸临等重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正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光溪鲍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鲍瑞亨、鲍匡鳌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报本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首座~四卷、第六~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绍兴会稽高车鲍氏宗谱六卷,(清)鲍存良辑,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鲍氏五思堂宗谱稿四卷,首一卷,(民国)鲍德福续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五思堂铅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绍兴市档案馆。
浙江兰溪鲍氏宗谱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岩山乡。
安徽歙县重编棠樾鲍氏三族宗谱二百卷,首一卷,(清)鲍光纯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仅存一百九十九卷)、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省枞阳县义津高甸鲍,光绪版及民国三十七年版宗谱均有完整版本,其中民国版由蒋中正题“子姓藩衍”,民国十七年版存家谱四十九卷。
高甸鲍历代祖宗
禹王、启王、太康王、仲康王、贞公、铎公、零公、济之公、瑾公、懿殳公、瀞公、胄公、明公、乾叔公、丙公、政公、轸公、隆公、仪甫公、衍公、克良公、贤广公、遟公、孔著公、谅叔公、频公、滔公、明道公、仲英公、嘉殳公、环公、喜祥公、镇公、长裕公、如山公、济迪公、渊公、定远公、1敬叔公【鲍邑】、2叔牙公、3清夫公、4玮公、5伋公、6辙公、7昌公、8哲之公、9昂公、10光公、11释公、12克和公、13文齐公、14连公、15膏叔公、16伯茂公、17悦公、18仲鸾公、19元礼公、20允公、21淮公【上党】、22世民公、23温公、24宣公、25永公、26昱公、27德公、28殷公、29勋公【青州】、30玟公、31品公、32绩公、33崇公、34伸公、35贤公、36宏公、37虎臣公、38容公【新安】、39适公、40安国公、41梦符公【鲍屯】、42理一公、43三四公、44弥逊公、45举之公、46百一公、47十三公、48万三公、49杰公、50祀公、51思聪公、52仁规公、53诚公【棠樾】、54启公、55天一公、56坤三公、57震一公、58汝芾公、59光远公、60明一公、61子宏公【歙县】、62琚公、63槐公、64十四公、65福一公、66廿四公、67仕动公、68文志公、69仁寿公、70仪公、71敌公、72樟公、73华一公【高甸】
安徽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鲍琮纂修,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家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安徽歙县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十六卷,(清)鲍存良等增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绍兴市档案馆、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安徽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麻城鲍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鲍兆南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算命www.bmfsm.com)
鲍氏宗谱不分卷,(明)鲍从善纂修,明正统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会稽高车头鲍氏宗谱六卷,(清)鲍含章纂辑,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五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鲍氏诵氏录雨篇附鲍氏集,(民国)鲍友恪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勾甬鲍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鲍孝裕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正始堂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鲍氏诵先录,著者待考,时代出版社铅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姓鲍的名人
鲍承先
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
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国安
鲍国安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凭借在《三国演义》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中国电视“飞天”,“金鹰”男主角双奖。
鲍起静
亚洲电视合约女艺员,是香港著名女演员,已故国语电影明星及前无线电视艺员鲍方的第二女儿,其弟是首位华裔得到奥斯卡金像奖最为适当摄影奖的鲍德熹。鲍起静早年在长城电影公司当演员,1979年开始加入丽的电视,她在亚洲电视演出多部电视剧,亦主持下午资讯节目《下午茶》。2023年,鲍起静凭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出色表演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为适当女主角奖。
鲍鹏山:
男,1963年3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民革成员。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申请支边,至青海教育学院(即今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出版《寂寞圣哲》、《论语新读》、《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中国文学史品读》等十余部著作。
鲍元
山东宁阳人,祖籍山西长治。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全国殡葬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环球殡葬报总编。环球殡葬研究所所长,殡葬学创始人,人民网签约摄影师。有多项建议被国家采纳。其中,“公民火化应该政府买单”的建议,已经被国家民政部采纳,成为当前“惠民殡葬政策”的核心部分在全国推广。著作有大型画册《天堂揽胜》《星耀中华》,是国家殡葬业规格最高、资料最全的国家级公开出版物。
鲍姓起名
鲍姓男孩起名
鲍承业 鲍承宇 鲍承珍 鲍诚涵 鲍诚昊 鲍城昊 鲍铖浩 鲍逞昊 鲍骋涵 鲍骋昊 鲍驰霏 鲍驰斐 鲍持华
鲍崇斌 鲍储楠 鲍楚楚 鲍楚琦 鲍楚琪 鲍楚祺 鲍楚舒 鲍传旺 鲍创业 鲍春成 鲍春德 鲍春富 鲍春光
鲍春含 鲍春晖 鲍春珲 鲍春辉 鲍春佳 鲍春江 鲍春瑾 鲍春来 鲍春林 鲍春霖 鲍春铃 鲍春龙 鲍春明
鲍春妮 鲍春宁 鲍春平 鲍春同 鲍春晓 鲍春笑 鲍春秀 鲍春雁 鲍春业 鲍春叶 鲍春宇 鲍绰儿 鲍绰菲
鲍绰霏 鲍绰仪 鲍茈欣 鲍辞霏 鲍辞斐 鲍聪慧 鲍萃知 鲍翠翠 鲍存姿 鲍达成 鲍妲海 鲍大庆
鲍岱栾 鲍丹丹 鲍眈眈 鲍旦益 鲍德财 鲍德春 鲍德刚 鲍德华 鲍德均 鲍德媚 鲍德铭 鲍德强
鲍德清 鲍德群 鲍德森 鲍德掀 鲍德鑫 鲍登光 鲍迪嘉 鲍荻依 鲍典骏 鲍殿贵 鲍东昌 鲍东浩
鲍东灏 鲍东辉
鲍姓女孩起名
鲍翠花 鲍翠玲 鲍翠萍 鲍达文 鲍丹红 鲍丹娟 鲍丹丽 鲍丹妍 鲍丹艳 鲍德芳 鲍德芬 鲍迪莹 鲍笛妍
鲍钿文 鲍殿英 鲍定红 鲍定丽 鲍东梅 鲍东妹 鲍东英 鲍冬花 鲍冬梅 鲍冬艳 鲍冬英 鲍冬媛 鲍端瑶
鲍铎文 鲍婀娜 鲍恩霞 鲍恩妍 鲍恩颖 鲍恩媛 鲍尔娜 鲍尔玉 鲍二花 鲍二文 鲍二颖 鲍帆琳 鲍方玉
鲍芳琴 鲍芳婷 鲍芳艳 鲍飞玲 鲍飞雪 鲍飞燕 鲍斐怡 鲍芬芬 鲍芬锋 鲍芬寰 鲍玢倩 鲍丰娟 鲍风美
鲍风英 鲍风瑛 鲍风玉 鲍枫雪 鲍峰英 鲍葑芬 鲍锋芬 鲍凤花 鲍凤莉 鲍凤玲 鲍凤霞 鲍凤妍 鲍凤玉
鲍芙妍 鲍福琳 鲍福玲 鲍付美 鲍付婷 鲍富芳 鲍赋蓉 鲍赋茹 鲍赋婷 鲍赋文 鲍馥莉 鲍改娥 鲍改梅
鲍关文 鲍观琼 鲍观文 鲍官玉 鲍光文 鲍广红 鲍广丽 鲍广玉 鲍广媛 鲍贵文 鲍桂芬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都安唐姓始祖唐万道有几兄弟和唐姓孩子叫唐梓铭好吗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
上一篇:九千七对应的情侣网名是什么 星河襟和九千七是情侣网名么
下一篇:更多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