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 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是什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 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是什么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 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是什么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上海远洋货轮停靠在哪里
上海的远洋货轮都是停靠在洋山港。
驾车路线:全程约34.0公里
起点:洋山保税港区
1.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沿沪芦高速行驶32.3公里,在2号码头/西岙南路/车客渡指挥部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舟山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匝道行驶370米,左前方转弯
2) 行驶120米,右后方转弯进入观海西路
3) 沿观海西路行驶62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小洋乡
一、洋山港简介
洋山港区位于距离上海市南汇区芦潮港32公里的浙江省崎岖列岛海区的小洋山岛上,距国际远洋航道104公里,港区航道全长67公里。是离上海最近的具备15米以上水深的天然港址;通过东海跨海大桥与上海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连接,可充分发挥上海经济腹地广阔、箱源充足的优势,将成为世界最大规模集装箱港区之一。
二、洋山港地理位置
洋山深水港区总体规划是依托大、小洋山岛链形成南、北两大港区,采用单通道形式,分四期建设。规划至2021年,北港区 (小洋山一侧)可形成约11公里深水岸线,建成深水泊位30多个, 预算总投资 500 余亿元,建成后的洋山港区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1300 万TEU,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将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 大洋山一侧南港区岸线将作为2021年以后的规划发展预留岸线。从远景看,洋山港区发展潜力巨大,总体规划共可形成陆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深水岸线20余公里,布置50多个超巴拿马型集装箱泊位,形成2500万标准箱以上年吞吐能力。
洋山港将主要承担腹地内远洋箱源和国际中转箱业务,集装箱规划吞吐量 2005 年为 220万TEU,2010年为550万TEU,2021年为1340万TEU 。规划船型以第五、六代集装箱船为主,并可考虑接纳 8000TEU超大型船舶。
三、基本规划
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洋山深水港区、东海大桥和芦潮辅助作业园区。三者之间在总体布局、功能定位、业务运作等方面有机衔接,联为整体,共同构成洋山深水港区项目的港口核心。深水港一期工程在小洋山至镬盖塘一线先期建设5个集装箱深水泊位,码头岸线全长1600米,码头前沿及航道设计水深约15.5米,可停靠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同时兼顾8000TEU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作业。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TEU ,实际通过能力将达300万标准箱以上。港口水域面积316. 7万平方米 ,陆域面积134 万平方米。码头堆场面积86万平方米,平面箱位25386TEU,箱容量90050TEU,重箱堆5层,62220TEU,空箱堆场23979TEU,危险品堆场3136TEU,冷藏箱堆场1825TEU 。码头配置外伸距为 65 米 、负荷量65T的集装箱桥吊共15台;堆场配置40.5T、60T的龙门起重机45台;堆高机8台;正面吊2台;集卡68辆;港区设置集卡进场道口12道,出口道口7道。
四、航运优势
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港、保税港区封关启用,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加快确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推进我国由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创造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洋山深水港区和保税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在国际航运中心硬件设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将改写上海没有-15米以上深水航道和深水码头、泊位的历史,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可以全天候满载进港作业,为提升上海港的枢纽地位,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硬件设施条件。
与此同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开港暨洋山保税港区的启用,在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只有硬件还不够,还必须有软件支撑,要有吸引力的国际中转政策。200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它由规划中的小洋山港口区域、东海大桥和与之相连的陆上特定区域组成。其中,小洋山港口区域面积2.14平方公里;陆地区域位于上海市南汇区芦潮港,面积6平方公里。洋山保税港区实行封闭管理,港区和陆地区域参照出口加工区的标准建设隔离监管设施。
洋山保税港区集目前国内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三方面的政策优势于一体。主要税收政策为: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洋山深水港区与洋山保税港区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既大大提升了航运基础设施的能级,又扭转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港口竞争的政策劣势,对显著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聚辐射和国际中转功能,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
上海洋山港具有以下四点优势:
优势一:具备建设-15米水深港区和航道的优越条件。洋山海域潮流强劲,泥沙不易落淤,海域海床近百年来基本稳定。
优势二:能确保船舶航行及靠离泊安全。港区工程方案经过模型试验反复论证,表明工程实施后,对自然条件基本无影响,能维持原有水深,而且大小洋山岛链形成天然屏障,泊稳条件良好。
优势三:工程技术经济可行。工程水域地质条件良好,具备建港条件;另外,建设长距离跨海大桥世界上也有先例。
优势四:符合世界港口向外海发展的规律。
五、战略意义
三易选址百多人次院士献计,才铸就今天的洋山深水港精品工程。回顾洋山深水港的建设过程,在1992年的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将深水港建设列为上海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之首。专家先后对北上(罗泾)、东进(外高桥)、南下(金山咀)等建港方案进行过论证,但都因航道水深不够、岸线不足等原因而作罢。1995年9月,提出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南汇芦潮港约30公里的大小洋山岛建深水港的设想。
自1996年5月正式开展洋山深水港区选址论证,到2002年6月开工建设,历时6年多。共有国内外近200家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6000多人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新港址论证和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专题研究200多项;参加各专题成果评审和咨询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达1000多人次,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100多人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专家咨询会、评审会,集中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科研技术人员,对从港址论证、工程立项到开工建设全过程进行研究论证,对港口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力求把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建成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工程,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航运市场正在迅速走向一体化、网络化,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也越来越明显,就是在全球市场上争夺航运中心地位,抢占航运制高点。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巨大、腹地辽阔的国家,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如果没有一个国际航运中心,在国际分工与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是要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上海有条件、也有能力承担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航运中心竞争的重任。
上海芦潮港涨退潮2019.7.7号
上海芦潮港2021年7月7日02:21和14:41潮位最高,09:16和21:08潮位最低。
上海近几年的台风
需要什么内容下面自己找。
上海地区台风,暴雨灾害。
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于6月29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动,渐渐加强,7月1日02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月2日02时加强成台风,并继续增强,至7月3日02时台风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力15级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这时台风已发展到最强盛时期,继续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
7月4日11时到达北纬27.2、东经124.1度后开始转向,基本上沿东经124度笔直北上。
7月5日02时在上海以东约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40米/秒,7级大风半径仍达500公里,10级大风半径达200公里,上海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
台风北上越过北纬32度后,转向东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过朝鲜半岛,最后于7月6日20时减弱消失。
台风移动路径和速度都比较稳定,台风早期在低纬度时移动速度较慢,在北纬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达26公里/小时;台风从北纬20度开始,移速一直稳定在18—20公里/小时。
台风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且持续强盛的时间长达39小时。
高桥实测最低气压7月5日5时986.2百帕。
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风达到如此的强度,历史上比较少见。
台风的风速大,中心风速50米/秒,大于12级,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
由于7级大风半径大,沿海受大风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开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现12级大风,上海高桥站从7月4日10时开始刮7级大风,直至7月5日21时,持续时间长达32小时,过程最大风速达27.4米/秒。
“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水情的影响:受“威马逊”台风北上影响,上海地区出现了风、雨、潮的综合影响,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黄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的损失相对减少。
雨情:受台风影响,上海地区从7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开始下雨,至7月5日21时左右结束。
这次台风降雨过程,历时较长,长达34小时,但因降雨强度小,总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强均小于“派比安”台风影响期间的降雨。
降雨中心位于市区的三江路桥附近,单站最大雨量为徐汇区的三江路桥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大于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区雨量小一些。
风暴潮:这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非常明显。
以黄浦江黄浦公园潮位为例,7月4日07时,台风距上海的距离约600公里,这时台风的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长江口高桥站出现了6—7级偏东风,黄浦公园实测 *** 3.48米, *** 增水0.83米,风暴潮十分明显。
随着台风的进一步北上,台风中心距上海的距离越来越近,上海沿海和长江口区都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测站实测气压也越来越低,风暴潮增水越来越大,过程最大增水达1.71米,7月4日下午的 *** 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 *** 增水1.09米,两个 *** 的增水超过1米。
实际上从台风越过北纬29.3度后,黄浦公园就出现了大于1米的严重风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号热带风暴“森拉克”,8月29日14时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纬18.3度,东经155.3度。
由于正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受东风气流的引导,稳定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8月30日0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1日08时加强为台风,形成台风时,中心气压970百帕,近中心风力12级,7级风圈半径达350公里。
随着台风的逐渐西移,9月4日夜间至9月5日晨,台风中心越过硫球群岛进入东海南部,开始影响我国,影响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超过12级,7级风圈半径维持在350公里。
福建、浙江等华东沿海地区风力逐渐加强,本市也开始受到台风外围影响,长江口区风力达到了4—5级,并进一步增强。
台风进入东海后,9月5日至7日晨,由于台风引导气流的减弱,其移动速度变的较为缓慢,并出现了向南转向,9月5日20时至9月6日08时,沿125度经线向南移动了大约一个纬距,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从而增加了台风的影响时间。
从9月7日08时起,台风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时左右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大于12级。
登陆后,台风强度逐渐减弱,至9月8日20时后逐渐转为低气压。
台风期间本市的风力、气压、降水情况:
受其影响本市从9月5日起,长江口区的风力逐渐增大,9月6、7、8持续三天,外高桥出现了6—7级的偏北大风。
沿海的芦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现了5—6级的偏北风。
由于离台风中心距离相对较远,本市的气压未出现剧烈变化,基本维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于台风外围云系不很发达,本市正处于云系边缘,因此也未出现暴雨情况,只是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雨。
台风期间的水情特点:台风影响期间,本市正值入汛以来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黄浦公园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3.89、4.13、4.27、4.29米,黄浦江下游吴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4.18、4.44、4.57、4.57米。
受台风影响,从9月5日开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现了持续的风暴增水,其中黄浦江下游的吴淞从9月5日到9日出现了4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 *** 位出现在9月8日00:15时达5.53米,为历史第三 *** 位,风暴增水最大达0.96米;黄浦公园站从9月6日到9月9日出现了连续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时出现了5.33米的最 *** 位,排名历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现在9月6日达到了1.09米;黄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现了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时出现了历史第二 *** 位4.17米。
沿海的外高桥、卢潮港、金山咀均出现了较大的风暴潮,其中外高桥出现了历史第四 *** 位。
2004年第7号热带风暴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4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7日加强为台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6月29日台风发展到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m/s达15级,7级风圈半径460公里,10级风圈210公里。
台风进入东经122度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7月1日10时30分在台湾花莲登陆,7月2日穿过台湾省北部地区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7月3日9点30分中心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继续沿浙江海岸线北上,经舟山海域转向东北,20时热带风暴中心已经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并以每小时30 公里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上海,7月5日08点钟减弱为低气压消失。
“蒲公英”台风呈现风力很强的特性,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近中心风力达15级,其中12级以上风力持续时间为84个小时。
在台风处于上海临近海域时,上海外高桥水文站的风力达到7-8级大风,长江口区达到9-10级大风。
另外此台风发展不稳定,“蒲公英”台风在减弱为热带风暴,经过上海继续北上过程中,中心气压又开始增强,由7月4日2点钟的990百帕增强到7月4日14点钟的983百帕,后又慢慢减弱,这在历史台风中是比较少见的。
受其影响,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最 *** 位,普遍超警戒水位。
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 *** 位,超警戒线(4.90米)0.12米;吴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线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 *** 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3.5米警戒线0.41米。
同时,受热带风暴强降雨云团的影响,3日上海市普遍出现了大雨、局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雨量相对较小。
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
虽然“蒲公英”台风在穿过台湾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于7月3日16时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但该台风依然风力较强,受“蒲公英”台风北上外围云系的影响,上海外高桥水文站风力达到8-9级,又恰逢黄浦江处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区受到了风、雨、潮的综合考验,最 *** 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由于预报及时,防汛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区因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
雨情:7月3日20时热带风暴中心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时台风云系非常不对称,从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匀,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区域,南部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
风暴潮:“蒲公英”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近二年来的最 *** 位,普遍超警戒水位。
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 *** 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吴淞口站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 *** 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于2005年8月6日凌晨3点40分在浙江玉环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大于12级,10级风圈半径为200公里,7级奉劝半径为600公里。
台风登陆后沿西北方向移动,穿过浙江省境内进入安徽,继续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由于台风“麦莎”强度强,7级大风半径大,上海长时间处于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内,且长时间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云系深厚的右半侧,台风影响尤为严重。
同时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于是出现了天文大潮、风暴潮和暴雨三碰头的局面,致使黄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现了超历史记录的 *** 位。
这场台风风的影响比较明显。
*** 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风暴潮,黄浦江出现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 *** 位。
8月6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65米的 *** 位,吴淞出现了4.92米的 *** 位,米市渡出现了4.02米的 *** 位。
8月7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94米的 *** 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吴淞出现了5.03米的 *** 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现了4.38米的 *** 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创历史新记录,比原来4.27米的记录抬高了0.11米。
由于上海地区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黄浦江上游和市区河流出现了较高的潮位。
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创历史新记录4.22米,比原历史记录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泾站也出现了平历史记录的4.08米的 *** 位。
暴雨:由于上海长时间被台风云系笼罩,8月5日上海地区便开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为崇明县的堡镇,日雨量100.4毫米。
8月6日上海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据初步统计,从8月6日8时至7日7时,市中心区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汇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区雨量高达216毫米,徐汇区累计雨量201毫米,大多数的区累计雨量在150―200之间。
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部地区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间,南汇的周浦累计雨量203毫米,宝山区的蕴东闸累计雨量194.5毫米,浦东新区的杨思累计雨量191毫米,金山区的累计雨量191毫米。
“麦莎”台风引起的雨量大多数测站总雨量在200―300之间。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 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是什么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 芦潮港退潮表6月9号是什么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东营周边采摘 东营水果采摘园
下一篇:更多运程